中学语文课程内容形式选文的改革与点滴建议
作者:广东徐闻第一中学 黄瑞槐 时间:2005/11/2 6:46:3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92
中学语文课程内容改革,已经有好多次了,然而,还是改变不了其次负面的效应。这种效应总是给社会或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各样的争议和不同的误解。不管是在形式上、内容上或者是思想上等等,都带有争议性。中学语文由于改革的不彻底,从而导致这个结果。
在过去的中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大多数都是以政治为基础,而脱离文学本性,同时又以工具性作为课程的编排目的。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与人的生活跟工作是完全不相合的;真正的语文教材应该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编排教材的主要根本,而还要摈弃那些政治性、非人本性以及脱离人的生活为内容的各种文章,这种文章有的文学艺术水平不高,或者缺乏文学艺术水准,甚至在文学艺术色彩方面的特色更加贫乏。如此种种的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实在是令人担忧,而又让人忧虑,忧虑的是学生所读的文章却是如此毫无意义,而又浪费时间。笔者认为,中学语文课本的选文应当侧重于文学的艺术性,而不必以政治为内容,甚至有很重的政治内容为选文对象,否则,那是一种政治读物,而并非语文课本了。
真正的中学语文课本 的选文,应该以带有很浓厚的文学色彩重点,与政治分离或者脱轨的好文章或者好的作品。比如今天新编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有:沈从文的〈〈边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如此种种就是这样,已经脱离了选文的政治性;相反,这些文章是其比较好艺术特性为首要原因,而选入进课本中来。
再次就是语文课本的选文形式上的问题。
过去的中学语文课本以其单调性的形式,出现在课本中,又以其单调性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然而,学生还是对这些文章毫无兴趣,因为这些文章除超过学生的生活水准之外,再有一点就是古燥无味;虽然新编成的中学语文课本已经出现多形式,多体裁的文章,可是学生还对这些选文的兴趣不浓,乃至说比较差了。如此看来,让学生读些,他们不喜欢的东西,或者让学生读些他们厌恶的语言材料,那确实是毫无意义的。今天的语文教材已经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过去的某些局面,然而还没有全面地改变,我们单从学生不喜欢语文就得知。
真正的中学语文课本必须是以多种形式为选文对象,多中多样的形式,包罗万象,无所不包,囊括所有的语文各种体裁与文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形式或者文体。
语文课本中思想问题,我们也不可忽视,并且要非常重视才对。
过去的语文课本在选文的问题上,是非常重视所选的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如果稍有不慎,那么编写课本的人将会受到政治的处罚。笔者认为这些带有政治性的文章,是比较缺少文采,也缺少对人的熏陶,因而,除了给学生作政治思想教育之外,其他的作用和价值就不用谈了。这种既没有人文性,又没有艺术性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又由专家选给学生学习,那么着对于自己和学生说,那是不可思义的。
现在,我要防止学生对语文的厌恶情绪,那就要在语文课本的选文方面要多多斟酌,选一些学生喜欢的文体或者题材,让学生在自己的兴趣上提高到一定的层次,从而让学生找回自己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达到这种以人本为目标的语文教材的编写,笔者认为,要在教材与形式方面多下功夫。首先在选择文章的技巧上,必须要慎重考虑。比如说,既要选些名家的作品,又要选些反映学生生活的作品,就是选些学生写的,并且其内容比较好的典范学生作文,也未尝不可。因为学生所写的文章,学生能够读得懂,是因为他们“心有灵犀一点通”,也许学生懂自己同齡所写的文章,感到自己读书已经明白了什么;而又没有明白了什么,从这一方面来说,选些学生的文章进入到中学语文课本是正确的。是说语文课本是给学生读书用的,而不是给学生批评和鉴赏的。
另外,学生读书至少有两个明显的目标:心灵深处应该得到熏陶;如此同时,还应该学习写一些文章才是。否则,就不是学生上学的最大的意图了。由此看来,语文课本的选文应该脱离政治而去选些文章,必须注重文章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这样才能算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
以上论述乃个人的不成熟的看法,望有关专家笑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