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作文教学中的“叶公好龙”的心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用语言文字进行表书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也总是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情、展示才华、张扬个性。但是应试时又害怕学生作文离谱,千叮咛万嘱咐,立意要积极健康向上,乐观向上,不要偏激愤世,不能流露灰色思想,千万给阅卷老师留下好印象。
老师的这种前后矛盾的行为,表露出一种“叶公好龙”的心理,这种心理在各种考试特别高考阅卷中同样存在。
我们依稀还记得在2002年高考作文“心理的选择”,四川一位考生却冒险以《潘金莲的选择》为题完成了他的惊人之举此文经阅卷老师“三次改判”,终于得了高分。我是无缘看到这位四川考生的作文,但不得不便服他的勇气。据说该文“从潘金莲自身的角度,分析了在武大郎和西门庆之间选择的种种利弊,文笔流畅,行文优美,引经据典,自有一番道理。”但因“潘氏择西”与传统观众点格格不入,却冒了大险,先是被判20多分。评卷老师甚觉可惜,十数名教师讨论后,请示评卷指导委员会认可,最终才给出40多分(满分60分)。原来,个性是要付出代价的,个性作文很难及平庸作文得分高。虽事过之后感到有惊无险,却总觉得不可思议,难为了这些孩子。他们年方“弱冠”,本是充满幻想 、放飞想象、自由呼吸、大胆思辩的花季,可我们的“考官”还屡屡迫使他们“就范”、哼出一些老气横秋的成人调,让他们在伦理道德的八封阵里穿行。持此一论并非否定学生的道德建设。但作文考试不能等同于政治考试,其宗旨无外乎考查学生的文字构建技能。而话题作文,只要考生要言之有理,据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为抓住了中心。
有一篇作文标题为《一封遗书》。写的是一个差生被怀疑偷了五十元钱(实际是一个优生偷的),遭到猜忌、质问、批评、嘲讽、蔑视,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选择了自杀,以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它被视为“心态冷漠、阴暗”,“缺乏对生命的关爱、缺少对生活的热情”,遭遇冷遇是一种必然。
这种评价似乎有对号入座的意味。一个孩子受到打击,有不能承受之重,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得不到及时引导,又不能象佛家那样参透生死,产生幼稚的想法作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是情理中事。这是生活中的另一种真实。也许这种真实太让人触目惊心,我们不愿意直面。可不管你是否愿意,它都将作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状态存在着。我们不时会在电视报纸上看到这样的真实。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就曾经报道一个案列:一个教师经常殴打学生,学校领导为和下属保持友好而没有采取制止。这个老师变本加厉,最后在课堂上亲手将一个男孩打死。《今日说法》暴露阴暗,弘扬正气,让人称快。可是这种生活的灰色走进考生作文,就是考生“缺乏对生命的热爱”!
鼓励说真话,又对应试中的真话进行捧杀。这种叶公好龙的心理首先来源于我们教师对作文评价标准理解偏狭,在思想认识和具体的操作中持双重标准。
2003年《考试说明》开始将“思想健康,感情真挚”调整为“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这一调整标志着作文的评价标准的巨大变化:淡化政治意识,强化个性意识。真实是每一位的,只有真实的,才可能是健康,没有了真实,文章就失去了灵魂。生活是多元化的,人的认识价取向也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必然在学生的作文中有所反映。因此喜悦、开朗、幸福、歌唱是真实的,痛苦、忧伤、困惑、迷茫也是真实的。健康并不是是反映生活的“向阳面”。这些我们大家都清楚,但是在评卷时又习惯性将一些“低调作文”视为不健康而打入冷宫。从一篇作文中评判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下,那么作文题将不再是作文题了,变成了思想道德题。这必然导致学生为展示健康而伪作,或为文章硬加一个光明的尾巴,或空喊一些口号。总有一些学生在考试作文中为取悦评卷老师而拍马奉承抛媚眼。这些表现因为失真本身就是不健康的。
这种心理还来源于我们教师的不宽容。作文是学生表达个人见解,抒发个人情感的一中方式,是个人心灵世界的真实流露,是个性化的文字。他与学生的心知一起成长,偏激幼稚在所难免。我们不能指望十八九岁的孩子说出都想成年人一滴水不露,八面玲珑,不能因为作文中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些不喝大众标准,就视为另类进行捧杀。只要不违背大原则,我们就要开放眼光,宽容的心态,客观工整能够的评分。我们渴望学生作文个性张扬,千叮咛万嘱咐,就是别里科夫的套子,将作文和学生一起制成失去锐气,磨平棱角,没有个性的圆馒头。少有棱角的。留予众人评说,得分高低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我们老师是否在给学生评卷时,自己是否可以宽容些,首先给自己的心理健康,文化素养评分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