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学习要点
1.诗的意境,豪迈的革命情怀,(写乐景,写豪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写作背景
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对长沙很熟悉。
但这首词写于1925年,毛泽东当时32岁。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各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洲正式成立。这年秋天,毛泽东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并稍作停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词。
二.关于毛泽东的称谓和毛主席诗词:
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政治家,书法家,诗(词)人。
毛主席诗词共30多首。
(附讲几个结合。古老的诗歌形式和革命的现代内容相结合,用古老的词的形式,抒写革命豪情。此所谓“旧瓶装新酒”。)
三.主题提示:
本词主要是捞;描写和抒怀,通过描绘一毓的意象和景物,蠊中寓情,情中显志。景就是橘子洲头所看到的景色,情就是革命的豪情;志就是改天换地、谋求民族独立、祖国解放的宏伟壮志。
四.题解:
1.以前我们学过《沁园春。雪》,那么这首词的“沁园春”和“长沙”分别是什么?
[“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词的标题或名称。]
2.词的常识:上下阕,或上下片。
五.学习上阕:
一>生字词: 橘 舸 寥 廓
二>朗读:
三>讲析:
1.第一句的句序应该调整为: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翻译的时候,又可以把“寒秋”提前。
那么,应该怎样翻译?
[在寒冷的秋天,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
2.翻译过来之后,请看看这个句子应该是什么表达方式?[记叙]
那么从记叙的六要素来看,这句话当中交代了哪几个要素?
[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头;人物:我(独) 事件:(看)湘江北去]
3.第一句在全诗当中有什么作用?
[是全诗的领句,引起下文的描写的下一阕的抒情议论。]
版书:
第一句:领句 记叙 交代: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头
人物:我(独);事件:(看)湘江北去
4.第二句由一个“看”字领起,“看”字领到哪里?
[一直领到“竞自由”,即统领了二、三两句。]
5.这两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描写]
描写了一幅什么图? [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6.依次描写(看到)了哪些景物?
山( )-林( )-江( )-舸( )-鹰( )-鱼( )-万类( )
这些景物分别有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