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00字。
阅读鲁迅(三):生命元素的想象
江苏省镇江中学 张正平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的生命哲学;
2、了解《野草》及其基本内容、手法、背景;
3、体会文中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及面对死亡的价值观念;
4、体会丰富奇特的想象、生动细腻的语言;
5、准确把握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野草》介绍:
散文诗集,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收入1924-1926年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现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的抗争。
《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
《影的告别》《死火》《墓碣父》——描绘了自我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
《希望》《死后》——写出对未来的疑虑,深刻表现作者的人生哲学。
语言神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二、《野草》人生生命体验的哲学
1、韧性战斗的哲学
2、反抗绝望的哲学 自我献身孤军奋战的启蒙思想家的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
3、麻木复杂的哲学
“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地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是荆棘、是峡谷,是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
——《华盖集》
三、社会背景
1、五四低潮
2、时局混乱与残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与隔阂
四、迷蒙恍惚、奇诡幻美、丰富深刻、意象形成的内核:
1、绝望与希望的两极矛盾
2、灰暗消极的一面如何被肯定热情的积极的一面所克服的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五、《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