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导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8260字。
《药》课前导学案
一、课前导入
初中《孔乙己》、《社戏》
高中《祝福》、《狂人日记》
——“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二、《药》
1、《药》简介
《药》是继《狂人日记》《孔乙己》之后,鲁迅创作的第3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药》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创作的小说。这篇小说通过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作品在结构安排上,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为暗线,双线交织,构思精巧;在人物刻画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形象生动,技巧高超。
2、创作背景
鲁迅先生的《药》写于1919年,,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六卷第五号。从作品所处理的题材来看,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代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期间,也就是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先驱者之一秋瑾烈士1907年就义那个时候,秋瑾烈士就义后四年即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但由于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软弱性,未能完成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仍然统治着中国,中国仍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当时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妥协,脱离群众,空想依靠少数人的力量(包括使用恐怖手段)代替群众的革命运动。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后被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心肝炒食。秋瑾也因此被告发而入狱,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
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十分关心中国的革命问题。在仙台学医时,他看了日本人杀中国人而另一大群中国人却来 “鉴赏” 杀人 “壮举” 的电影以后,深切感到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由此他得出结论:革命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秋瑾烈士的被害,他更感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必要。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下,他创作了《药》。
3、情节结构
明线是华家的遭遇,从"买药"-"吃药"-"议药"-"上坟";
暗线则是夏家的遭遇,从"被杀"-"被吃"-"被议"-"上坟"。明暗两条线索在刑场、茶馆和坟场三次交织,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
4、人物形象
(1)华老栓夫妇:华老栓夫妇是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华老栓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整天总是勤勤恳恳地劳动,即使熬了夜,也不肯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