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教学设计10
- 资源简介:
约2350字。
《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诗歌内容,探求诗中“香草”“美人”意象的象征意义,体悟诗人寄寓诗歌中的深情。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及其精神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屈原精神,联系实际体悟屈原精神的现代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求“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悟诗人寄寓诗歌的深情。
2、难点:把握屈原精神的现代价值。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循环播放《夜宴》插曲《越人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曲《越人歌》哀婉缠绵,不知同学们在关注歌曲的同时是否关注到它的句式,是否想到屈原,想到《离骚》?西汉刘向认为:楚辞创作直接受《越人歌》的影响。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来自楚辞的作品——《九歌•湘夫人》。
(二)沟通学习提要
1.品诗事(内容)
2.聊“闲”事(主旨)
3.谈今事(现代价值)
(三)品诗事
(先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解决学生在文意疏通中遇到的疑难词句。)
1.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题为《湘夫人》,主人公是她吗?诗歌主要写了主人公什么事?
教师鼓励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明确:
诗歌主人公是湘君,主要写了湘君等待与湘夫人约会而不得的故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体会:诗歌在叙述这个哀婉缠绵的故事时主要选用了哪类意象?如何理解这些意象?
教师鼓励学生发言,组织学生互相点评、补充,并引导学生总结:用的最多的意象是香草:“荷”“荪”“紫”“芳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櫋”“石兰”“芷”“杜衡”……这些香草在诗中是美好爱情的象征,是湘君的一腔赤诚,是他对爱情的无限向往。
可以说是:古来爱情唱不厌、诗人情志赋华篇。
(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渗透“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方法,学生若此时提到“香草美人”意象的广泛使用及内涵,可加以鼓励与点评,并以此引发学生对下一问题的思考。)
(四)议“闲”事
小组讨论:湘君没有等到湘夫人,诗歌结尾说“聊逍遥兮容与”,湘君真的能“逍遥容与”吗?这首诗仅仅是一曲人神恋歌吗?
学生结合屈原生平及课后“相关链接”第一则资料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引导:
1、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主张变法,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