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30字。
在读与想中感受诗人情怀
——《乡愁》教学案例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形象大于思维,寥寥数语总是承载了诗人满腔的深情。学生能通过文字领会诗人的感情,这是一个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这首诗才算学会了。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选录的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诗,看起来是一首很简单的现代诗歌,但是其实它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短短的十几行字中蕴涵了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对于初次接触现代诗歌并且没有什么生活经验的孩子们来说,情感的体验和美感的熏陶,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乡愁》是一首柔美而略带忧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对“母亲”深情而优美的恋歌。如何来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愁绪,理解这种愁绪,并且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呢?根据学情我有针对性地通过两个教学活动“诗意的读”和“浪漫的想”,让乡愁这种情感悄悄渗入孩子们的心田,让这种美丽的哀伤震颤孩子们的灵魂。
第一步,我设计了一个有感染力的、能让学生进入乡愁情境的导入。
余光中的诗,因在赴美留学期间受了当地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十分注意节奏感,具有较强的音乐性,所以他有不少的诗作被人选中谱曲演唱,包括《乡愁》亦是如此。其诗作中有一首堪称乡愁的姊妹篇的《乡愁四韵》,由台湾民谣歌手罗大佑用吉他伴唱,旋律简单动听,音画的结合将乡愁的气氛渲染得极好,令听者不免愁上心头,颇有绕梁三日之感。学生在欣赏此曲之后,很自然地进入到浓浓的乡愁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个好的开端就等于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美好诗歌世界的大门。
第二步我让学生“诗意的读”。
用交响乐的方式设计诗意的美读,可以让感情的潮水如汹涌的波涛般,一层一层劈空而来,很有感染力。每节诗的第一、二句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安排一位学生用缓缓的、淡淡的哀伤的语调领诵,创设一种悲凉的氛围。后两句如“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分男女声部合诵,形成一种戏剧性效果。例如:
“我/在这头(男合诵)——母亲/在那头(女合诵)”;
“我/在这头(男合诵)——新娘/在那头(女合诵)”;
“我/在外头(男合诵)——母亲/在里头(女合诵)”;
“我/在这头(男合诵)——大陆/在那头(女合诵)”。
四个回合的一呼一应,将愁绪一步一步地渲染到高潮,再配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到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中去。
第三步我让学生“浪漫的想”。
乡愁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情感,那就得用具体的意象来落实,将抽象变为具象。诗人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给人以明朗、集中、强烈的美感;它们又是丰富的、含蓄的,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撩起离人无尽的情思。不管老师的讲析是多么的精妙绝伦,在这种情深意厚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在教学时,我没有对诗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