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00字。
《呼兰河传》教案
漳州 江蓝雨虹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对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重点]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农村女子的悲惨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
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家作品介绍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在1940年12月──那正是萧红逝世的前年,那是她的健康还不怎样成问题的时候,她写成了她的最后著作──小说《呼兰河传》,然而即使在那时,萧红的心境已经是寂寞的了。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二、作品简介
《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地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作品通过这些生活画面,展示了呼兰河小城的风俗人情,表现了当地人民的欢乐与愿望,也反映了他们的迷信、愚昧以及冷漠、麻木。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堂堂的,好像是天着了火。”呼兰河畔诸如“火烧云”的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下却是穷苦不堪的人们的生活,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吃的是粗茶,粗饭,穿的是破烂的衣服,睡觉则睡在车马、人、头之中。”他们绝对没有扎彩铺里的清悠、闲静的宅子,没有受使唤的下人、使女,他们作为最悲苦的阶层苟活于呼兰河畔。可穷苦命的他们对自己的“苦”却是无动于衷,麻木不忍的,一天天的糊糊涂涂地过去了,“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大;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他们活着的唯一目的仅是吃饭穿衣,随着人死了就完了。他们将自己的生命视如草芥,“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他们看不到光明,甚至于根本不知道”,他们对于未来的人生是不抱任何希望而言的。可看似不苛求一切的纯朴,却从侧面无疑暴露了他们可悲的人生观、生存观——卑微地只求吃穿。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