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度江苏省高考语文加试部分阅读训练测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12/8 14:53:47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16题,约11010字。
高考语文阅读加试题练习两则
江宁高级中学  张小兵(原创)
2007年12月4日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江苏08高考语文科目命题将遵循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全国考纲以及全国高中语文课标和江苏语文课程教学要求,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选考内容和加试内容。加试内容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其他考生不做。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加试题,延时30分钟。试卷内容包括:甲、必考内容:现代文阅读4题20分,古代诗文阅读6题34分,语言文字运用5题18分,写作1题70分。乙、选考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4题18分或实用类文本阅读4题18分。加试内容包括文言文阅读2题10分、名著名篇阅读3题15分、文本材料要点归纳与分析1题15分。
 命题针对:文本材料要点归纳与分析
第一次测试
社会科学说明文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我国饲养蟋蟀的历史早于螽斯,因为蟋蟀除了会鸣叫外还会格斗。斗蟋蟀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我国古文化的一部分。在蟋蟀爱好者眼里,它们的格斗并不亚于古罗马斗兽场的血腥格斗场面,这些小小的昆虫战斗起来,同样具有经得起创伤,忍得住伤痛,顽强拼搏的精神,那种“英猛之态,甚可观也”的气概,以及胜利者发出的“口瞿口瞿、口瞿口瞿……”的凯旋之音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应该是饲养蟋蟀在我国长兴不衰的原因之一。当然,蟋蟀得宠另一个原因是它也充当了人类的赌博工具。有人专门考证,饲养蟋蟀的记录至少从两三千年前就开始有了,甚至早在新石器时代,甲骨文中的“秋”宇就形似蟋蟀。养斗蟋蟀在唐代就已经开始,而且当时以此为赌博方式的风气盛行。史称“蟋蟀宰相”的南宋宰相贾似道和“蟋蟀皇帝”朱瞻基(明宣宗)更是把这种风气发展到了极点,“赢得”了史学家“玩虫丧国”的骂名。与他们一样昏庸的明朝重臣马士英,同样因为玩虫误国,步了其后尘,被史学家戏称“蟋蟀相公”。当时的民间也同样如此。景德镇出土的大量“大明宣德年制”蟋蟀盆罐更是足以说明,斗蟋蟀在当时早已风靡全国。
(2004年第4期《大自然探索》)
(1)蟋蟀在我国民间得宠的原因是什么?(9分,答案不超过20字)
(2)作者对斗蟋蟀持什么态度?(6分,答案不超过30字)
(1)会鸣叫,会格斗,是人类的赌博工具。
(2)承认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反对玩虫误国。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意思是泽兰炼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在周朝,“镫”字与“登”字是通用的。《尔雅·释器》中有“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可见“登”一是种叫“瓦豆”的东西。那么,瓦豆与灯具有什么关系呢?瓦豆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其形状是上面有一个敞口钵,底下有一个喇叭形底座,到了商朝,瓦豆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上部的敞口钵变成直而深的腹壁,下部的喇叭形底座也成了带有弦纹的高圈足。
瓦豆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盛行于商周。后来不知是谁最早在瓦豆中置一灯芯用来点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瓦豆也就被演变成照明的工具——灯了。在战国的墓葬中,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