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案10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一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3/16 7:36:34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590字。
《包身工》教案
                夏 衍
教学目标 : 
     1、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增强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爱 (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 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 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B. 艺术构思;  
      C. 细节描写; 
      D.语言风格。  
   3、 注意课文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序组织起来(住宿、饮食、劳动三个场面)点面结合,反映包身工的悲惨处境。中间穿插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分析、说明,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控诉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4、在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  
教学难点:
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  
    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作家、作品介绍   
      夏衍先生(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瑞先,浙江杭州人,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他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作品很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还有根据小说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等改编的电影剧本。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报告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请参看教参《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二、分析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要求同学们默读课文
1、 了解包身工的生活   
      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  
 “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 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  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二)生活安排: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订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   
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        要做多少事? 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    
          五点      上工   
                 中餐及午休一小时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