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30字。
春意挂上了树梢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进入作品, 对作品进行元接触或者元阅读,在此基础上再对文章作精要的分析.
2. 总结写作特色
3.在读析的基础上进入综合性学习程序.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品读,披文入情,与文本和作者进行精神和艺术的对话.
教学难点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一看到”春意挂上树梢”这个题目,闭目遐想,满眼是朱自清笔下生气勃勃的春景,心中溢满的是盎然的诗意,然而,读完<<春意挂上树梢>>,诗意消退了,脑中闪过一个疑问:是谁煞了春意的风景?让我们来看萧红挂上树梢的是怎样的一种春意.
二.作者简介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的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三.文题解读本文写于1936年。作者通过对北方三月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三十年代日伪统治下东北城市(哈尔滨)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不过这种触目惊心的疼痛被作者用描写文字淡淡地覆盖了。你看,三月来了,积雪融化了,天空有了朦胧的春意,但是北方的春天来得迟,到了三月还不能闻到花香,只能到了春末,关外的人才感知到春天的到来。大街上有充满春意的商店,充满春意的行人;但也有着乞讨的人。于是作者说,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四.精读课文,品析赏鉴
1.理清思路 《春意挂上了树梢》一文描写了北方三月景色和不同的人们活动,那北方三月的景色有何特点? 三月的北方 (景色) ① 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② 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了③ 天空有了朦胧的春意的云彩④ 暖风如轻纱文章开头描写春天的景色,由此带出人的活动,写人们的活动,按时间的先后,在文中找出分别选取了哪几个场景来描写人物的活动?分别有什么活动?白天的中央大街① 外国女人的脚从长筒套鞋里显现出来② 人们在街上笑着打招呼,逛街③ 马车夫的脱下了大毡靴④ 冻伤腿的乞丐在乞讨⑤ 瞎人拉手风琴乞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