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北京卷现代文阅读练习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2/23 16:56:04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9800字。  北京卷现代文阅读练习
  传记题
  钱玄同的两次背叛 
  1906年秋天,钱玄同第二次到日本,留学早稻田大学。这年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出狱后也来到日本,在东京创办同盟会机关报《民报》。钱玄同拜识章太炎后,于1907年加入同盟会。钱玄同听章太炎讲国学,立定了他的研究国学的志向,并从此走入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道路。那时章太炎等一班民族主义者主张光复旧物,钱玄同也浸渍于中国古典文献里。后来章太炎来北京讲学,他执弟子礼甚恭,马前鞍后唯唯诺诺。
  1910年5月钱玄同归国,1911年的2月间,钱玄同在故乡吴兴拜访了经学大师崔适。1913年8月钱玄同到北京后,仍去信向崔适请教问学。这样钱玄同在经学上有了两个正式的老师,一个是章太炎,一个就是崔适。
  钱玄同自号“疑古玄同”,对过去的大师,常持坚决否定态度。作为古文派大师章太炎的入室弟子,钱玄同受老师影响,有非常高的古文经学造诣,然而他后来也拜今文经学大师崔适为师,并自称“乃始专宗今文”。实事求是地说,对于古文和今文,钱玄同都是背离师门的逆徒。20年代初,钱玄同和大学刚毕业的顾颉刚讨论今古文,以《聊斋志异》上的故事举例,说明他们这一代学人治学应该有的态度。书生桑生先后接纳了两个不安分的女人,她们老是互相攻击,一个说对方是鬼,一个说对方是狐。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桑生发现她们果然是鬼是狐,事实证明两个女人说得都对。这个故事正好可以用来面对今古文之争,今文学家说古文经过刘歆伪造,说得是对的;古文学家说今文不符合孔子的意思,也是对的。①
  钱玄同原来是坚定不移要复古的。他以为清王朝既已推翻,就当恢复汉民族一切更古的古制——除了“皇帝”之外。然而1912年3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也决议把政府迁到北京。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告恢复帝制,1917年又发生张勋拥戴溥仪复辟帝制。这一系列事变,使钱玄同大受刺激,他由“反清排满”时代的恢复以前汉民族的“古”,进而发展到反对复古,并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17年钱玄同加入了中华民国教育部组织的国语研究会,会长是蔡元培。国语研究会着手调查各省方言;选定标准语(普通话);编辑语法辞典等书;用标准语编辑国民学校教科书及参考书。1917年林语堂发表了“检字新法”、“汉字号码索引法”、“末笔检字法”,并作了《汉字索引制说明》,请蔡元培作序文,钱玄同作跋语。钱玄同在《跋》里,提出了按拼音字母音序编纂字典词典的方法:以注音字母附记字旁,仿英法日本字典之体制。
  1918年,钱玄同开始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钱玄同这一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六十多篇文章。他奋勇当先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催生了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杰出的白话短篇小说,同时也唤醒了鲁迅沉睡着的文学写作热情。由于钱玄同的不断约稿和催促,才使鲁迅创作了他的《狂人日记》。
  1917年10月,胡适把他一年来写作的白话诗编成《尝试集》,给钱玄同看,并请他作序。钱玄同和胡适还没见面时,1917年7月,他就对胡适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些新诗提出过意见,说胡适的“白话诗”“犹未能脱尽文言的窠臼”。胡适看了钱玄同的批评,给钱玄同复信里说:“此等诤言,最不易得……”所以胡适后来在北京所写的白话诗,就都不用文言了。钱玄同在给胡适的白话诗作的序中,发挥了他对白话入诗的见解。代表现代中国新文学最早创作实绩的两部白话文学作品: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和胡适的白话诗《尝试集》,都与钱玄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有改动)
  注 ①古文经学:汉初,秦博士伏生所传《尚书》,因用汉时的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以此为范本进行研究的学派为今文经学派。今古文经学家重视经籍中的所谓“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
  今文经学:相传武帝时,鲁恭王拆孔子故宅墙壁,发现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以此为范本进行研究的学派为古文经学派。古文经学家注重经籍的整理、考订、训释,与现实政治关系相对疏远。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章太炎先生是大革命家、大学问家,但他“复古”的主张是保守的,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钱玄同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B.钱玄同非常尊敬老师,他的思想、学问都深受章太炎影响,他对章太炎执弟子礼恭恭敬敬;对崔适也远隔千里,虚心求教。
  C.钱玄同的思想自相矛盾:他自号“疑古玄同”,表现出他敢于质疑的治学态度,但他又主张“复古”恢复汉民族一切古制。
  D.因对现实失望,鲁迅用钞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钱玄同激励他拿起笔来战斗“毁坏这铁屋”,鲁迅才创作了《狂人日记》。
  E.钱玄同大力倡导新诗,批评胡适的新诗语言带有文言痕迹,胡适诚恳接受他的批评,改正了缺点,写白话诗不再用文言了。
  答【    】【    】
  2.说明钱玄同“两次背叛”的情况和原因。(6分)
  答:                                                                       
  3.第三自然段中说“她们果然是鬼是狐,事实证明两个女人说得都对”。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4分)
  答:                                                                         
  4.分类说明,钱玄同对新文化运动有哪些贡献。要有概括,有事例。(4分)
  答:                                                                         
  5.钱玄同的“两次背叛”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6分)
  答:                                                                         
  传记题答案
  1.【答案及评分标准】
  答案:C、E(对一个,得2分;对两个,得5分。)
  【解析】C.所说的“自相矛盾”,不准确。治学态度和文化主张不是同一类问题,谈不上矛盾。E.新诗的倡导者是胡适,钱玄同没有倡导新诗,他对新诗语言问题发表了批评和见解。
  2.【答案及评分标准】
  答案:第一次是背叛师门。他以古文经学大师章太炎、今文经学大师崔适为师,又背叛他们,批判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因为他,“疑古”,“对过去的大师,常持坚决否定态度”。
  第二次是背叛复古的思想主张,投身新文化运动。钱玄同辛亥革命时期主张“反清排满”,恢复以前汉民族的“古”,即恢复汉民族一切更古的古制。他背叛这一主张,而且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因为袁世凯宣告恢复帝制,张勋拥戴溥仪复辟帝制等一系列事变,刺激他,认识到“复古”是错误的。
  (每条3分。“背叛”的情况,2分;原先如何,后来如何,各1分。原因1分。大意相同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有关段落筛选信息,即可。“复古”文中指出是“反清排满”时的主张,应该注意。
  3.【答案及评分标准】
  答案:“她们”比喻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是鬼是狐”比喻古文经学、今文经学都是错误的,“两个女人说得都对”比喻古文学家、今文学家相互的批判、指责,揭露了对方的假面具,都是对的。
  (“她们”、“是鬼是狐”,两个要点,各1分;“两个女人说得都对”,2分。整句解说,只要落实要点即可。大意相同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意和修辞方法的能力。根据下文,理解喻体与本体的联系,即可正确解答。
  4.【答案及评分标准】
  答案:(1)语言文字改革方面的贡献:参加调查各省方言、选定标准语、编辑语法辞典等书、用标准语编辑国民学校教科书及参考书等工作;提出了按拼音字母音序编纂字典词典的方法。 (2)新文学方面的贡献: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六十多篇文章;代表现代中国新文学最早创作实绩的两部白话文学作品: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和胡适的白话诗《尝试集》,都与钱玄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两类,各2分。概括一方面的贡献,1分。列举实绩,1分,每类列举出两项实绩,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原文本来就是分类别述说的,“新文学”原文有相关表述,概括出“语言文字改革”需要认真思考,这里涉及普通话和拼音的问题,和今天有密切联系。
  5.【答案及评分标准】
  答案:观点一:勇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学习。
  ①尊师,善于多方面学习;但不盲从。②“疑古”,“对过去的大师,常持坚决否定态度”,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③利用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相互指责探究真相的方法,勇于创新。
  观点二:改造自我、与时俱进的精神值得学习。
  ①“反清排满”,恢复以前汉民族的“古”,即恢复汉民族一切更古的古制,是保守的,错误的。(钱玄同受老师章太炎的影响。章太炎把爱国与复古混为一谈,崇雅抑俗,甚至推崇古文,排斥东西民主主义文化,反对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运动,要求从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中,特别是古典文学中,寻找反清反帝的武器。这些文章中没有介绍,因而不要求学生说明。但原文已经可以看出“复古”的保守性来,应该有所认识。)②当社会实践证明自己是错误的时候,他勇于反省自己,改正错误寻求真理。③发现真理,就勇敢地为之奋斗,积极地投身实践。
  (观点2分。分析评论,4分。大意相同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启示”要求对文中谈及的现象、问题、观点等的是非、价值有自己的判断、分析。钱玄同的背叛,是正确的进步的。学生应该判断、分析出,“背叛”的性质、对我们的意义。
  散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中回答1——5题(25分)
  向一棵树致敬              吴光辉
  我始终怀着崇敬之情去读一棵树的历史,去看一棵树的人生。
  那个秋天的下午,我来到位于江苏淮阴的枚乘故里,远远地看到院中央的那株八百年树龄的银杏,就一下子被他那一身正气、超然高耸的外表所倾倒,一下子就认定了他是一位树类种族的真君子。他能够让这个红尘滚滚的世界肃然起敬。
  他身高二十米,高耸入云,气度非凡,确是树中的伟丈夫,千百年来一直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阅尽人间春色。他那粗约两米的树干呈灰褐色,粗犷而坚韧,干燥而有力,我觉得那就是一位世外高人历经风霜的坚强骨骼。他那枝繁叶茂的华盖结满了沉甸甸的杏果,那肯定就是他清高脱俗的思想内核了。
  我留连于古银杏脚下,一片又一片金黄色树叶随风飘落,一阵又一阵沁人肺腑的清香向我无声地袭来。我听到了一棵树在对我娓娓诉说。
  如果说八百年的人生使这棵银杏成长为风姿绰约,那么枚乘的《七发》则是为他的华美外表赋予了丰厚的精神内涵。
  当我走近枚乘故里,看到门前那块高达二点三米、长达八米的巨大“七发石”横卧在银杏的脚下,我就被这块巨石上毛泽东手书的《七发》所震憾,也为巨石背面的浮雕《安车蒲轮》的枚乘人生所感动。我推想耸立于古运河边的枚亭,肯定就是枚乘当年在创作传世之作《七发》时苦思冥想的地方,这座飞檐翘角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