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13480字。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学设计
1.《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将课文作为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一石三鸟,既能学习传记文学的相关知识,又能积累增长语言、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4.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
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激发学生阅读传记的兴趣:有收有放。放,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教学的起点,从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切入,学生既可自己提出问题,也可以从教师提供的话题中做出选择,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自己思考,独抒新见;收,学习活动由教师引导,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要紧扣本传记的特点展开。共用5课时。
一、学生可以自行设计表格,或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完成传记的阅读,并选择传记中自己感兴趣,有深刻体验的话题展开讨论或深入地探究。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认真地读传记。静心读书是学好传记的重要环节。(用1课时)
长安十年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诗歌
746 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747 李林甫专权,摆布阴谋,进行欺骗性考试 杜甫遭受打击,经济情形也起了变化,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低声下气,做起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内心仍有冲突。 一边写诗推崇那些贵族,一边在诗中倾诉自己在辛酸和悲愤,写出了他在这个腐化的社会中感到的真实:“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751 玄宗过分推崇道教,举行了三个盛典 杜甫正感到走投无路,趁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一时名声大噪。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仕途仍然无望。
751秋 穷,身体也渐渐衰弱了。 杜甫向一些朴素而平凡的朋友用自然活泼的语言诉说自己的病和饥寒,开始吸取民间的方言口语,把它融化在自己的诗句中,使他的诗变得更为新鲜有力。
751 乱世的种子已经到处萌芽。李林甫专政,奸臣弄权,把开元时代姚崇、宋璟培养的一些纯良政风破坏无余。边将们好大喜功,挑动战争。人民受着纳租税与服役的残酷剥削,生产力衰落下去了。 杜甫看到士兵们出发时的情景,遏制不住他心头的痛苦,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以前的歌咏对象不外乎个人遭遇和自然界的美境,随着此诗的出现,他的诗的国土扩大了,里面出现了唐代被剥削、被奴役的人民。
751 政风腐败,边境失利,民生渐趋凋敝,玄宗的奢侈生活却有加无已。 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难以忍受了,他毫无顾忌地写出《丽人行》,描画她们丑恶的行为。
752秋 杜甫与几位朋友共登慈恩寺塔。 他在秋日的黄昏望见秦山破碎,泾渭难分,从无语的山川中看出来时代的危机。
753.8 长安霖雨成灾,米价腾贵,政府从太仓中开仓放赈。 杜甫天天从太仓中领米。在这一时期,只有一个朋友郑虔能让他笑逐颜开,有时甚至恢复早年的豪兴。 豪情虽然能够得到一度的发作,但仍不免有深沉、惊悚的感觉。
754 他没有完全断念,接连进了两篇赋,同时向权贵投诗,请求他们援引。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诗歌是他求得仕进的手段,这些诗有一定的格式:首先颂扬他们的功业,随后陈述自己的窘迫,最后写出投诗的本意,说得又可怜、又迫切,排律里堆砌的典故也掩盖不住他凄苦的心情。
755 统治集团的奢侈生活登峰造极,人民生活贫困到极点,随着频年的水旱灾害,贫富悬殊一天比一天严重。唐代从此结束盛世,进入坎坷多难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