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这思考的窑洞》教学实录与反思
- 资源简介:
约6300字。
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这思考的窑洞》教学实录与反思
澄海中学 林诗铨
(预备钟响起,学生走进多媒体教室,刚刚坐定,坐在前排的两个女生开始议论:“今天上什么呀?”“我怎么知道?”“不知这个老师是哪个学校的?”“管他是哪里来的?我们只是来配合他比赛的。”这时,侨中的老师已帮我发下了复印的教材。)
上课钟响起,我喊起立后,立即提出两点要求:同学们好,这节课先有两个要求,请同学们把发下去的教材排好序,并为这篇文章的自然段标上序号,这篇文章一共七段。
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人的散文。我们学习各种文体都应从标题开始,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解读文本的钥匙,那么我们一起来读这个标题。
学生齐声读(很多学生在暗笑,可能认为老师的要求很奇怪):这思考的窑洞!
师:从这个标题中我可以了解到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什么呀?
学生齐答:窑洞。
(教师板书:窑洞)
师:什么窑洞?
学生齐答:思考的窑洞。
师:缺一个字。
生:这思考的窑洞。
师:“这”指哪里?为什么叫“思考的窑洞”?窑洞会思考吗?看来呀,这篇文章有两个关键词……
学生打断我的话:思考,窑洞。
师:噢,那么我们就以这两个词为钥匙来快速阅读这篇散文,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进入课文,请齐读文章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读的时候注意这两个词的关系。
(学生齐读。)
师:好,现在请大家把与“窑洞”和“思考”有关的文字读出来。
不少学生读: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
师:还有吗?继续读出来。
大部分学生读: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师:那么,我们再回到老师最初的提问,这指什么?(学生齐答:延安。)为什么叫思考的窑洞?
(若干学生跃跃欲试,可惜问题被不少同学用相同的声音回答了:因为毛泽东在窑洞里思考。)
师:哎呀,我们的方法还真灵,紧扣标题的关键词,我们就能较快读出文章的内容啦。那么,下面大家和老师一起结合“思考”和“窑洞”两个词,快速地浏览文章其他的段落。然后完成这道填空题。提醒大家使用这样的方法:读一篇较长的写人散文,我们从题目入手,想放过那些叙事或描写的语言,把握关键语句,比如与题目密切相关的语句,或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落,或段与段之间过渡句,或每一段的开头结尾,这些句子往往是议论或抒情的
(幻灯片投出下面内容:
窑洞是毛泽东 ;
窑洞是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