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完整教案及教学计划
- 资源简介:
约55170字。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春季学期
教案(含教学计划)
王 锋
二〇〇八年二月十四日
本教案包括以下四部分:
1、2007-2008学年度春季学期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P2)
2、2007-2008学年度春季学期七年级语文教学进度表(P5)
3、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内容分析(P6)
4、2007-2008学年度春季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P10)
1、2008年度春季学期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本期我讲授高三语文和七年级语文.现将本期七年级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期教学工作仍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及教研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对于七年级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提高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二、情况分析:
1、教材教学:七年级是中学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难度较六年级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阅读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字词识记上升到阅读理解、品味鉴赏。写作无论篇幅还是内容都有了明确的提高。
2、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还是处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不是很踏实,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学习方法单一,好多学生都不知怎么去学。但大多数人能清楚自己的责任,有学习的动力,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课外迁移不够,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工作重点:
1、提高备课的质量,继续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介绍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
3、以“阅读”和“写作”教学为重点,带动其它方面的教学工作。
4、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名言诗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成语等。
5、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四、具体措施:
(一)、阅读:
1、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课外阅读。
2、课内阅读:对于重点篇目要精讲,并要进行配套的训练。要重在以教材为载体教会学生语文阅读的方法。
3、课外阅读: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如推荐佳作、学生推荐佳作、摘抄作业、写读书笔记、阅读检测等。要通过专题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4、学生每周必须要有5000字以上的课外阅读量,每周要完成2000字以上文字摘抄,每月必须读一本文学名著,并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书笔记。
5、指导和训练重点:课内文言文。
文言文是学生新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认真踏实,还要肯花时间。而文言文的教学和训练又要贯穿整个学年,因此要由浅入深加大训练难度,扩大训练量。精讲课后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切实帮助学生从一开始就学好文言文。
(二)、写作:
1、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和作文本,分别用于阅读、随笔和作文写作。
2、进行分类训练:
(1)阅读、随笔(前边说了)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内容分析
一、教材构成部分分析
本册教材的主题、题材范围主要是“祖国”、“献身”、“奋斗”等方面,6个单元分别是:千古涛声、斑斓春色、慷慨正气、伟岸人格、逆流勇进、心志坚毅。继续着重培养精读能力,进一步学习“比较”阅读法,学习“探究性”阅读,开展略读实践。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6个单元为:心灵的欢歌、独特的自我、动人的事、寻常的人、抒发真情、感悟生活,涉及写的基本观念问题和克服说的心理障碍。
“语文趣谈”6个单元的题目是:看得见也听得见的字、“春”字变形记、日+月+草=?、“活”与“死”的妙用、语义联想和文学欣赏、语言“仪仗队”。
二、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2篇主读课文,郭风的《长江》,抒发着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深情,而袁鹰的《筏子》,则描写人与自然的搏斗。原来,同样的对象,是可以用不同的笔调抒发很不相同的情感的。
由此拓展,“比较•探究”中的课文,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光未然的《黄河颂》、胡宏伟的《长江之歌》、刘元举的《一条大河》、陈衡哲的《运河与扬子江》、毛姆的《江之歌》和叶其扬的《壶口与龙门》等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同样赞美黄河长江,或一往情深,或慷慨激昂;同样是江涛河浪,或抒发战斗的豪情,或倾诉人生的苦难……而且,同样写黄河长江,还有各种不同的体裁:诗歌、歌词、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对这些各种各样的不同,加以发现、分析、领悟、体会,慢慢地使自己的心灵宝藏丰富起来。然后,试着从家乡的小山、门前的小溪、学校的操场、老屋的天井中,寻觅那些曾经有过的感动,再选择一种合适的文体,把这份完全属于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看看是不是与别人“不一样”。先从当众口述开始,是说得“一样”有人听还是说得“不一样”有人听?
第二单元:在千古涛声的回响中,“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们的课程进入了春的主题。本单元的主读课文,第一篇是朱自清的《春》。这一篇和上一册第一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样,一向是初中教材的“保留篇目”。毕竟是经典,在作者笔下,春天不但可见可闻,而且可嗅、可味、可触,春风、春雨、春草、春花,还有春天的人,丰富的手法,绚烂的色彩,让人直感到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而另一篇林斤澜的《春风》,却只写风,北国的春风,能给人什么感觉呢?不妨比较一下各自的妙处。
春也是古人的最爱,“比较•探究”中,精选了几篇古代诗词,如杜牧《江南春绝句》、叶绍翁《游园不值》、宋祁《玉楼春》、辛弃疾《鹧鸪天》、杜甫《春夜喜雨2007-2008学年度春季学期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2篇主读课文,郭风的《长江》,抒发着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深情,而袁鹰的《筏子》,则描写人与自然的搏斗。原来,同样的对象,是可以用不同的笔调抒发很不相同的情感的.由此拓展,“比较•探究”中的课文,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光未然的《黄河颂》、胡宏伟的《长江之歌》、刘元举的《一条大河》、陈衡哲的《运河与扬子江》、毛姆的《江之歌》和叶其扬的《壶口与龙门》等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同样赞美黄河长江,或一往情深,或慷慨激昂;同样是江涛河浪,或抒发战斗的豪情,或倾诉人生的苦难……而且,同样写黄河长江,还有各种不同的体裁:诗歌、歌词、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对这些各种各样的不同,加以发现、分析、领悟、体会,慢慢地使自己的心灵宝藏丰富起来。然后,试着从家乡的小山、门前的小溪、学校的操场、老屋的天井中,寻觅那些曾经有过的感动,再选择一种合适的文体,把这份完全属于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看看是不是与别人“不一样”。
第一课 长 江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
2. 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 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了解课文内容,解决生字新词。
一、 导入新课:
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二、作者: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三、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玫瑰( ) 曙天( ) 吹拂( )哺育( )
舢板( ) 驳船( ) 堆栈( )
四、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五、自主、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互动学习:
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互动2: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
明确:见课本
互动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明确: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