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0
- 资源简介:
约3360个字。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是能力。
2.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独立地读懂课文,完成老师指定的任务;
2.学到一些获取知识的方法。
教学方法:师生倒置法。
教具:电脑,自制电脑教学软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事先制作电脑课件,以"我国各地有好多个地方都叫'桃花源'"领起,欣赏各地桃花源图片:庐山桃花源景区,湖南省桃源县的桃花源,安徽黟县的桃花源,广西的桃花源……然后说明:"山川以人而胜",所有这些"桃花源"都源于陶渊明的文章《桃花源记》,可见《桃花源记》影响之大。
学习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为什么?因为当老师不但要有知识,更要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大家当"老师",就不但能学习知识,更能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再讲下列故事以强化这一思想:
蒋南翔(曾任清华大学校长,高教部部长)曾对清华大学的学生说,猎人进山打猎要带两样东西:猎枪和干粮。如果学生只注重知识而不注重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像猎人走进山林时只带干粮,不带猎枪。
当老师,首先要自己把课文弄懂,下面,请你先"备课"。然后是"学生"请教"老师"。我先说明,我这个"学生"可是笨笨的,傻傻的,而且还有点刁。"老师"们可要把我这个"学生"教好哦!
二,印发本课知识要点(其实是作业)及"教参","老师" 们"备课"(预习)。
"备课"指导:不会的问题怎么办?
--1.查字词典;
--2.查各种参考书;
--3.上网搜索;
--4.请教别人;
--5.与别人研究讨论;
--6.独立思考。
……可能还有别的方法。总之,把不会的问题变会,是获取知识的能力的体现,大家尽可以各显其能。
也向学生申明:在"备课"阶段,老师只指导方法,不回答任何具体问题。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是"学生"问"老师",把课文读懂。
一, 板书课题
故意把"源"错写为"园",然后提问为什么用"源"。
二,关于作者
哪位"老师"了解陶渊明?请向"学生"介绍。之后要问他从哪里获取的知识。
--历史课本第一册有对他的介绍;语文第一册有他的诗《归园田居》,下面注解中有"陶渊明"一条;网上也有(若有搜索到有关知识,则请他拷贝下来向大家展示)。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著名诗人。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躬耕僻野,过着俭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