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四中新课程集体备课教案:文章写作与修改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修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11/23 19:51:1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4780字。

  宁乡四中新课程
  集体备课教案
  (选修)
  文章写作
  与修改
  任教班级:
  教师姓名:
  高二年级备课组
  2009年上学期
  《文章写作与修改》教学策略与计划
  一、教材的内容及其特点
  总说
  《文章写作与修改》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编写出来的,是为高中生提供的语文选修课中的一种。本书内容共分4章,每章3节,总共12节,涉及个性化写作、材料的使用、认识的深化以及文章修改四个方面的问题。本书既注意了与必修课的衔接,又避免了与必修课内容的重复,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提升,为具有写作兴趣和特长的高中生开辟的写作新天地,同时也为高中生参加高考提供了必要的发展空间。
  第一章
  第一章是关于“个性化写作”的内容。传统的写作教学更多地强调写作的共性,忽视个性。因此,学生文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比较严重。上个世纪末及本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大声呼吁写作要表现个性,提出了关于“个性化写作”一系列观点和主张。有的地方还进行了“个性化写作”的写作教学改革实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作文个性化平台》杂志也应运而生。可以说,“个性化写作”的提出,既是写作教学理念上的突破,也是写作教学实践上的大发展,是具有革命性的进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将“个性化写作”放在第一章,目的也是引起广大教师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第一节是“写出自己的个性”。“知识导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写出自己的个性的基本途径,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必然会留下个性痕迹,三是寻求表达个性思想感情的语言形式。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由思维到表达的写作过程。学生的个性是客观存在,他无论怎样写,都会打上个性的烙印,教师的作用在于尊重个性,并引导个性健康发展。“例文一”和“例文二”都是个性鲜明的文章。不仅文章具有个性,藏在文章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语言风格也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启发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更要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文章的个性化特点,敏感地抓住其中闪光的地方,进行表彰和鼓励,并及时总结和归纳,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第二节“联想与想象”是“个性化写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联想与想象”这是一个老话题,本节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同样是对“春”的联想,有的学生联想到第一个层次,有的学生联想到第二个层次,少数学生会联想第三个层次。同样是论述“失败”和“成功”的关系,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进行复合联想的学生,其思维的个性特点应该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教师批阅学生作文,固然是在看布局谋篇、语修逻文,同时也是在看学生如何联想。鲁迅的《灯下漫笔》就是从生活中的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中,联想到了中国人的奴性。这不正是鲁迅式的联想吗?抓住了这样具体的实在的写作环节,再对学生进行指导,才是有针对性的,才是切实有效的。
  第三节“学会沟通”。这一节的内容与个性化写作是什么关系呢?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仔细考虑,两者关系非常密切。本节开始“话题探究”中的两个故事,不就充分说明了思维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效果也会不同吗?当我们把写作当成心灵沟通的桥梁的时候,受思维控制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或风格,就直接影响到沟通的质量。因此说,归根到底,个性化的思维决定了个性化的写作,教师的作文指导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要从学生的思维内部做起,研究人的思维规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起来看,第一章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个性化思维上,其次才是表面的个性化作文。这就是本书与传统的写作类教科书的不同之处。
  第二章
  第二章是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中学生面对材料,经常犯的毛病是不善于筛选和提炼。所以本章第一节就从素材入手,训练学生提高筛选和提炼的能力。为了增强直观效果,便于学生理解,本书把油画《父亲》作为“话题探究”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看学生对本节设置意图的原始理解究竟是怎样的,然后再对症下药。作为高中生,应该从低幼年级的有趣写作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要对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的认识、分析和把握,发现意义,找到联系,形成观点。这个过程,就是认识材料的过程,就是写作的准备阶段。当然,学生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要允许学生的低级幼稚,更要引导启发学生走向深刻。从幼稚到深刻,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修改调整的过程。本节的写作练习也应该体现这个过程。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认识规律,本节特意选取“中心印象”作为一个写作的突破口。这既有心理学的依据,也有写作学的理论支撑,教师要注意这一点。
  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是材料使用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也是传统的写作教学不怎么重视的问题。如果将材料比做一堆塑料泥的话,那么因为写作表达需要的不同,就要对这一堆塑料泥进行不同方式的抟揉。一旦掌握了抟揉的技巧,也就具备了塑造各种形象的能力。比如材料向议论文中例证的转化,这是中学生写作的“软肋”。本节内容告诉学生,要注意材料与议论的连接,要学会使用“始发叙述”,要善于运用“连接句”等,把原来比较复杂的写作原理,变成了可以操作的写作技法。
  第三节“材料的压缩与扩展”是材料使用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本节主要从“摘要”和“提要”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信息压缩的方法,从“强化”和“阐释”的角度探讨信息扩展的途径。本节的练习侧重局部,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片段的练习。上一节的写作练习也可以这样考虑。
  总起来看,“材料的使用与处理”一章,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必须让学生有切身体验,加强写作练习,将写作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动脑、动手实践过程。本章不必进行整篇写作,应重点进行片段练习。
  第三章
  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是对写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节“捕捉动情点”,是立足于学生认识的规律而设置的一节内容,相对容易些,便于学生寻找突破口。这里的“动情点”,是从认识的角度提出的。中学生容易动情,由动情进而思索原因,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与“动情点”相匹配的“横断面”和“纵断面”的提法,都是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而言的。注重可操作性,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教师教学时要体会到这一点。
  第二节“理性思维的深化”是有难度的一节内容。考虑到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思想成熟度的欠缺,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具有比较成熟的理性思维,因此,本节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引领。教师的教学要抓住这四个基本方面,结合后面的“例文”,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深刻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培养创新意识”是认识深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本节从“开拓思路”“变换视角”“寻求新的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引领。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其他方面的内容,以丰富创新意识的路径。比如教师可以把文学创作领域中的手法介绍过来,让中学生的写作适当借鉴文学创作的手法,拓展写作的天地。教师还可以将本节与第一章中第一节“写出自己的个性”的内容结合起来。真正具有创新意识的文章,一定是具有个性的文章。
  总起来看,本章在整本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这个环节抓好了,抓出成效了,既是前两章学习成果的体现,又为最后一章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议教师对本章内容精心策划。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