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案30
- 资源简介:
约5240字。
《雨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
2. 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重点
品味意象。
三、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
感悟法 朗读法 启发法
五、课时:一课时
六、课型:新课学习
七、教学资源:计算机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舒缓的音乐配以雨巷的图片)
同学们,曾经有这样一幅画面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在一条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彷徨着一位诗人,又彳亍着一位姑娘,他们在雨巷中飘然相逢,又飘然相散。今天,让我们和诗人共撑一把纸伞,再走进梅雨时节江南小镇中的寂寥小巷,一起去追寻姑娘的身影。(播放音频朗诵)
(二) 初品雨巷,整体感知
优美的东西总是轻易就能打动人心,初品雨巷,大家就已沉醉其中,你们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1. 感情基调:忧愁、哀怨
2. 诗人为何忧为何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这首诗,去看看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朗读时语调低沉一点、舒缓一点。(生齐读)大家朗读得很流畅,不过情感的表达还欠缺一些,我想这是因为大家对诗歌的内容还没有进行更深刻的分析。哪组同学来归纳一下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梳理线索:期盼(逢着)——相逢——相散——思念(飘过)
思考:“逢着”为什么要改为“飘过”?
明确:“飘过”更显得希望的渺茫。
3. 小结:诗人遇见了爱情,却又与它匆匆地擦肩而过,他的忧愁、哀怨是缘自对美好爱情的遇而不得。
(三) 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品读意象:
1、自古文人多情,一抹斜阳,一地落花,一叶扁舟,一曲笙箫,都能引发文人那莫名的忧伤和惆怅。同学们,当你们在一瞬间突生莫名的哀伤时,会选择什么意象来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戴望舒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寻找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我”、篱墙
意象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诗人的情感而服务的,下面我们选取几个典型意象来看看它们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的。
雨巷:悠长又寂寥(老师分析)
小巷:狭窄、悠长、残破,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让人感到空寂而幽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