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导学案2
- 资源简介:
约2860字。
《最后一课 》导学案
年级:七年级 学科:语文 编写:杜建军 校审:苏晓珊 课型:新授课 时间: 总第 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1. 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 小说文体简介:
①.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②.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③.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④.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⑤.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查字典给下列字注音:
踱 ( ) 挟 ( ) 郝叟( )
捂 ( ) 懊悔( ) 惩罚( )
赚钱( ) 钥匙( ) 祈祷( )
哽 ( ) 督学( ) 膝头( )
5.查字典辨析多音多义字:
┍ ┍ ┍
帖┤ 强┤ 结┤
┕ ┕ ┕
6.解释词语:
宛转: 诧异:
祈祷:
7. 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8.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