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艺术化语文教学研讨课之一:《诲人不倦》课堂实录
- 资源简介:
约5720字。
浙江省艺术化语文教学研讨课之一:《诲人不倦》课堂实录
执教人:滕世群(金华一中 教研组长 省坛新秀)
授课班级:永嘉十一中某班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论语》里的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下面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大家把学案里的难读的字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不错,都读准了。这篇课文大家已经看了,字词上应该已经理解了。我们请两位同学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一下。
1、女与回也孰愈。
2、《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师:翻译的时候,注意:第一个句子要分析它的虚词,加人名“回”,“与”这个实词要翻译成赞成的意思。虚词有的要译,有的可以不译,这个“也”是一个句间停顿,可以不翻译。第二个句子要注意它把引文中的意思要苦读,要注意一下“其师之谓欤”中的“之谓”。下面请同学译文。
生翻译句子:你和颜回相比谁比较厉害?第二句:《诗》里面像反复地切磋琢磨,大概说的就是颜回吧
师:如切如磋这个意思要苦读,像什么?像加工牛角玉石一样反复切磋,“之谓”这个结构译得很好,应该翻译成什么?“大概”是相对于哪个词,是“其”,不是代词,而是表示猜测的语气词,相当于“大概”。“斯”是这,“之谓”呢,就要译成“说”“就是说”“说的就是”,这个含有固定的翻译的格式。我们换一个内容译一下,“滕老师之谓也”怎么讲?
生齐声:就是说的滕老师或说的就是滕老师。
师:语文课代表之谓也。
生齐声:说的就是语文课代表。
师:第二句我们要把这篇课文梳理一下。这篇课文“诲人不倦”,一个“诲”字就可以贯穿全文。我们按照第二个思路,诲,为何诲,诲谁,怎么诲,这样一个思路,梳理一上课文,请一位同学。
师:看看谁来?这个课文的序号可以标一标,第一章标1,第二章就标2。
生:因为人的天性是很干净的,但是后天学习的话人就形成差距,所以要诲。诲谁,就是诲那些虚心学习上进的人。诲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