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00字。
《药》比较鉴赏教学
(一) 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鲁迅先生刻绘人物惯用白描手法。往往是平实简易的几个词,就把人物的性格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药》中对康大叔的刻绘就是典型的例子。作者紧扣身份,抓住特征,运用精练传神的动词,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最精彩的文字有两处:
①.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走、冲)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穿)一件玄色布衣,散(松、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扎、系)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叫、说)道``````
②.那人便焦急起来,嚷(哼)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抓)过灯笼,一把扯(撕)下纸罩,裹(包、托)馒头,塞(递)与老栓;一手抓(接、拿)过洋钱,捏(掂、数)一捏(掂、数),转身去了。嘴里哼(叫)着说:“这老东西``````”
着重号和括号里的词语的笔者添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比较赏析,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了解。文段①是描写康大叔走进茶馆的情景。动作粗鲁,着装随意,嗓门特大。“走”字随意,步态平缓,与突如其来的情境不吻合,“冲”字则指向明确,力度有余而霸气不足,唯有“闯”字,才恰到好处地活画出康大叔莽撞粗野,目中无人的神态。着装方面,“穿”、“扣”、“扎”、“系”给人的感觉是严整、规范,平淡有余而个性不强,“披”、“散”、“捆”则可见出康大叔的蛮横粗鲁、面目可憎,一副十足的地痞流氓相,无赖又无耻!进门便“嚷”,毫无顾忌,放肆无礼,无异于凶神恶煞。而“叫”字音量不足,程度不重,“说”字平淡,略显斯文,显然,用这两个词来描摹康大叔的语调声态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