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160字。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一〉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一)早年求学
年份 经历
1892年 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8年 鲁迅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周树人。
1899年 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1年毕业。
鲁迅深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二)留学日本
1902年2月,鲁迅赴日深造,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现代医学。
一年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曾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电影中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而转学文学。
1905-1907年,鲁迅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回国任教
年份 经历
1909年 鲁迅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
革命后 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授课。
1926年
8月 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
1月 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30年
起 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四)病逝上海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五)文学成就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作品曾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的读者。
其主要作品有:
类别 代表作品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 《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
外秀内慧的女作家——萧红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品大都取材于东北故乡,怀着对失去的土地的眷恋,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描绘出一幅“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萧红写《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1939年10月的事情。那为什么不在鲁迅先生去世后写文章纪念鲁迅先生呢?
1934年10月初,萧军、萧红给远在上海的鲁迅写信,请教写作的事情。鲁迅先生10月9日就回了信,并且表示愿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萧红审阅小说《生死场》。1936年4月到7月,是萧红和鲁迅先生频繁交往的一段时间。1936年7月,萧红去日本生活,10月,得知鲁迅逝世的消息,万分悲痛。1936年10月19日以后,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多,仅日本友人纪念鲁迅先生的文字就达60万字。而萧红却一个字也写不下去——她不能接受鲁迅先生去世的现实。直到1939年10月,在重庆,萧红才以其真实亲切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两万余字的《回忆鲁迅先生》。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调羹(ɡēnɡ) 舀水(yǎo) 解剖(pōu)
遭殃(yānɡ) 阖眼(hé) 烟缕(lǚ)
祈祷(dǎo) 虔诚(qián) 水门汀(tīnɡ)
砚台(yàn) 荸荠(bí) 唧唧喳喳(jī)(zhā)
门闩(sh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