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9份)
- 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5.2《百喻经》六则+一课时+教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5.5《坛经》两则+一课时+教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6《原君》(节选)+一课时+教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6求谏+第一课时+教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7《童心说》一课时+教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7《朱子语类》三则+一课时+教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8《麻叶洞天》+一课时+教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8《天工开物》+一课时+教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9《日知录》三则+一课时+教案.doc
《百喻经》六则 一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掌握寓言寓意的概括方法。
2、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3、体会寓意在现代社会人生中的启示意义,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其带给人生的启示。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各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在杂文《拿来主义》中说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于外国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他提出,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又要认真地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新民族文化佛教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科学的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寻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
二、检测预习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三、文本感知:品愚人故事,悟智慧人生
愚人食盐
【译文】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里做客主人请他吃饭,他嫌饭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就为他加了一些盐’加盐之后,味道鲜美,于是自言自语说:“之所以饭菜变得鲜美了,是因为盐的原因,很少的一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多一些呢”愚人没有什么智慧,于是就空口吃盐吃完后觉得味道很差,反倒遭受了痛苦。
【寓意】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
……
《原君》(节选) 一课时 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意。2、了解黄宗羲对封建君主的认识及其民主思想。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回忆中国历史上分别出现了哪些名垂千古的有道明君和遗臭万年的残暴昏君,他们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哪些启示?
二、知人论世
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启蒙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浙江余姚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政论和史论专著,诞生于明清之际,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主张民权、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它比卢梭的《民约论》还要早100年光景,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明夷待访录》计有《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等21篇。该书尤其对明朝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且在对儒家政治理想进行重新阐释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的制度构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最高成就之一。
三、自读课文
具体方法是:每段按规定时间,完成自读——讨论——质疑——释疑四个过程;自读,重在解决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等语言方面问题;讨论,重在解决内容理解方面问题;质疑,重在提出语言、内容两方面的疑难问题;释疑,是由教师集中解决共性问题。前三个过程学生为主,释疑则由教师为主。自读前教师要提出思考题,加以引导。
第1段 问题:文中的“自私”、“自利”与现在所说的“自私”、“自利”意思一样吗?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你怎样认识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文言实词虚词:莫或犹夫(夫以千万倍之勤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第2段 问题: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在长期过程中,其思想情
……
《日知录》三则 一课时 教案
《日知录》三则 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这话出自哪?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 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
二、介绍顾炎武及《日知录》
顾炎武(1613—1682),昆山(今属江苏)人。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 曾游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
三、研习
无稽(jī)之言 剿(chāo)袭 奸佞(nìng) 庶(shù)民 命途多舛(chuǎn) 菑(zī)畲(shē)装潢(huáng) 潦(lǎo)水 襟裾(jū) 摭(zhí)谈
(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2、译文: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