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600字。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江苏版]
“月是故乡明”专题教案
山东郓城一中 李召峰
一、专题内涵解说:
一、专题内涵解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变得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
本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对这一人文母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等,第二、三板块进行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的归依,是人生命的确证。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4、进一步认识诗歌、特别是散文的文体特点。
5、学生能根据对专题人文内涵的理解,深入生活,收集资料,创设写作情境,综合运用散文的表现手法开展写作实践。
6、学生能自主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小型主题演讲,创办小报、网页,以各种手段拓展交流途径。
前两项为教学重点。
在本专题的文中,家、家园、家乡、故乡等概念有时是具体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时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托之所,有着很复杂的人文指涉,研读时要仔细体会。另外,许多文章是在归家、返乡与出走、离家的关系上展开的,这也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
二、教学建议:
1、 对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作文本研习,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境遇;
阅读产生世界影响的《安妮日记》,用探讨的方法,了解青年一代对战争罪恶的深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