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导学案19
- 资源简介:
约3320+2850+2370字。
《鸿门宴》导学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和体例。
2、理清课文脉络,能讲述鸿门宴的的经过。
3、 掌握实词:飨、善、籍、目、间、翼、胜、置、辞。
虚词:为、之、而、以、因的用法和意义。
特殊句式及与课文有关的成语。
学习重难点:目标3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和《鸿门宴》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1-2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学习过程:
了解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
【作家作品】
1、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史称“太史令”,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 时代,下至 汉武帝后期 ,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全书包括十二 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 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 列传 (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 表(大事年表)、八书 (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 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时代背景】
秦末,反秦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咸阳进军,并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结果,刘邦于公元前
……
《鸿门宴》导学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和体例。
2、理清课文脉络,能讲述鸿门宴的的经过。
3、 掌握实词:飨、善、籍、目、间、翼、胜、置、辞。
虚词:为、之、而、以、因的用法和意义。
特殊句式及与课文有关的成语。
学习重难点:目标3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掌握“举”、“谢”词语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项羽、刘邦的人物形象。
一、研读第五至七自然段 (5分钟时间自主学习本段,疏通文意,利用圈点标注重点字词,并划出有疑问的词语。完成下列问题。)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为我献之 :为:替 2、相去四十里:去:距离
3、沛公则置车骑:置:放弃,丢下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乃:才
5、沛公不胜杯杓 :胜:禁得起 6、大王来何操 携带
(二)、一词多义
举:(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起 (2)杀人如不能举:尽
谢:(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2)哙拜谢:感谢
(3)乃令张良留谢 :辞谢 (4)张良入谢 :谢罪
辞:(1)大礼不辞小让:拒绝,回避 (2)卮酒安足辞: 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