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学案5
- 资源简介:
约6440+8580字。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出身于职员家庭。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物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此时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派诗歌,如魏尔伦等人的作品,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了重大影响。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璐》旬刊上发表诗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与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避离上海,至江苏松江。后到北京,结识冯雪峰、李霁野等人,并在《莽原》上发表诗作。1928年回上海,此后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开创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里程。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时,曾翻译、介绍苏联的作品和论著。其中《唯物史观的文学论》一书,为鲁迅、冯雪峰合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即为成员。但后来对某些文艺问题的看法与左翼作家有分歧。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此时编定诗集《望舒草》(收《我的记忆》集内部分诗作及此后所发表的新作,并附《诗论零札》一文),于1933年8月出版。1934年曾去西班牙旅行,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1月,诗创作合集《望舒诗稿》出版。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孤岛”继续著、译,后于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后并在文协举办的文学讲习所讲课。在香港期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为日军占领。他未及撤退,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很大损害。他在抗战爆发后所作诗歌后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并进行著、译、研究等工作。1948年,因参加民主运动受国民党政府通缉,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达北平,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50年2月8日因病逝世。他被称为是“一个决心为人民服务
……
【课内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倩影(qiàn) 青荇(xìnɡ) 栉风沐雨(jié) 呕心沥血(ǒu)
B.漫溯(suò) 笙箫(shēnɡ) 桀骜不驯(xùn) 万般惆怅(chóu)
C.彳亍(chì chù) 颓圮(qǐ) 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
D.长篙(ɡāo) 斑斓(lán) 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陷井 哀怨 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B.破锭 凄婉 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C.回溯 寂寥 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D.沉淀 迷茫 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答案】C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像染过一样)
B.太息一般的眼光(忧郁)
C.默默彳亍着(走走停停的样子)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阻止)
【答案】B
【解析】太息:叹息。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企业家的优势在于别人还在多种选择中________的时候,他们已经做出了选择。
(2)我国是个文化________深厚的国家,而这很大一部分就根源于民间,也保存在民间。
(3)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色彩________,那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扉。
A.彷徨 沉淀 斑斓 B.徘徊 积淀 璀璨
C.彷徨 积淀 斑斓 D.徘徊 沉淀 璀璨
【答案】C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高__________的诗歌作品的。
②戴望舒把对“丁香姑娘”深厚的感情__________在他的《雨巷》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诗歌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用词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 灌注 揣摩 B.品位 贯注 揣测
C.品味 灌注 揣测 D.品味 贯注 揣摩
【答案】A
【解析】①品味:仔细体会,玩味。一般作动词。品位: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一般作名词。②灌注:浇注,注入心血等。贯注:精神、精力集中。③揣摩:反复思考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