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案38
- 资源简介:
约3290字。
《致橡树》教案
杭州市富阳区新登中学 湘溪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2.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3.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朦胧诗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从韵律美、语言形式之美、意境意象之美鉴赏诗歌。
4.理解作者的爱情观,从而对学生爱情观的树立有所引导
三、课型:公开课(配乐朗诵)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
爱情,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一个亘古不衰的题材。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有多少人在享受着爱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着爱的痛苦。有一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的,爱情啊,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舒婷的《致橡树》,相信学过之后会有收获。
2.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
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分析课文:
(1)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①老师范读。
②分析(板书):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