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学案16
- 资源简介:
约5210字。
5 离骚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他对乱世的无奈,但他仍活在信义之中。他诚信做人虽换来贬迁河间,但仍不忘报国。他是多么想回到怀王身边,出谋划策,为民请命。只不过,小人的谗言像一道屏风,挡住了视线,蒙蔽了眼睛。怀王只看到了“忠心耿耿”的小人,远离了屈子。最终,渴望报国的屈子抱石沉于汨罗。现在的河畔,诚信之风仍在怒吼。河边吹起的一片缟素,就是屈子的信义在飘浮。
赏古诗
三闾庙①
〔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注】 ①三闾庙: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据《清一统志》记载,庙在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今湖南汨罗市境)。
【赏析】 全诗以“怨”字为魂,围绕一个“怨”字,以明朗而又含蓄的诗句,抒发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诗以“沅湘”开头,既是即景起兴,又是比喻。沅湘是屈原常常咏叹的两条江。屈子的幽怨何所似?如沅湘之水千载悠悠。“不尽”写怨之绵长,“何深”写怨之深重。诗的后两句“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以景载情,悠悠不尽的情思尽蕴景中。屈子为什么怨,怨什么,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又怎样,诗中并没有和盘托出,而只是描绘了一幅特定的形象的图景,引导读者去思考。
对国家的忠贞,虽九死犹未悔,以香草、芰荷为裳。只可惜,在小人奸诈、君王昏庸的压迫下,“美政”的理想化作汨罗江上的一道忠魂,飘在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然而“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不断求索的诗人,不断追寻的诗人,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常常行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穿越时间的长空走进了我们的心灵。于是,屈原,就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成为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运用角度] “执着”“忠贞”“爱国”“民族精神”“生与死”“忧国忧民”等。
戴着花冠的诗人
当我们用现世的眼光审视屈原时,一定会觉得他很傻很傻。可命运如果可以重来的话,他一定会重新投入汨罗江的。我想,执着和理想便是他的生命主题吧。当一个人过于强烈地期望一件不可能的事时,生命就演变成了一种悲剧。
可是执着却能在生命中开出艳丽的花朵,理想在黑暗中碰撞出浪漫的火花。
一个被楚国和世人都抛弃了的人依然可以写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此坚定的诗句,可以唱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此动人的歌词,可以吼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如此慷慨的誓言。一个不被爱的人依然爱着别人,希冀着祖国,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
美政、楚王、理想是一种散发着香味的罂粟,引屈原走向他的悲哀,所以他的诗中充斥着令人心酸的孤独。一步,一步,从三闾大夫的政治家,走向了腰悬长剑的诗人。
也许,诗和政治相遇时,本身便是一种错误,皎洁怎能和黑暗相融合呢?然而当诗人和政治家成为一个人时,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当他内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