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75
- 资源简介:
约3200+990+5020字。
诗两首——再别康桥
一、导入
▶提问:在座的各位,有谁比较了解剑桥大学以及剑桥?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么?
▶感谢这位同学!剑桥也叫康桥,坐落于康河之上。美好的事物往往能激发起美好的情感,关于这座桥、这条河,有一个诗人曾为她们写下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名胜在名人的眼中、心中以及笔下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一)初步朗读,划分层次
现在请同学们齐读《再别康桥》,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这首诗共7节,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可以分成几层?每一层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第一层:第一节。潇洒、淡雅、宁谧的别情,掺一丝淡淡的忧愁。
第二层:第二节-第六节。第二节-第四节,想象瑰丽奇妙,表达对康河深深的爱恋之情,情感是甜美的,欢快的。第五节,作者的情感开始升华,达到情绪的高潮,而到第六节,情感突变,从欢快的想象中猛然回到现实,复归静默的别情。
第三层:第七节。愈加潇洒、淡雅、宁谧。仿佛连忧伤都没有了。
(二)以诗人情感变化为线索,辅以意象分析、反复朗读,分层处理
因为本诗意象的选取以及情感的变化都有明显的线索,故索性以情感变化为脉络,按节次一次处理。
1.第一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首诗可谓字字珠玑,每一句都很有神采。第一节四句诗,有如从天边飘来,令人耳目一新。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这一节诗好在哪里,他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又为什么给了你那样的感觉呢?
这一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潇洒、淡雅、宁谧”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
……
诗两首——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难点 赏析现代诗的方法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方法、策略 个人备课
……
诗两首——再别康桥
【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学法指导】
1.通过诵读,把握本诗韵脚,体会其音节和谐、抑扬起伏的音乐美。
2.找出本诗中的意象,体会其特点,想象意象组成的画面,进而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3.观察本诗在语言形式上有何特点。
【预习案】
教材助读:
1.新月派简介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曾先后留学美国、英国,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并加入文学研究会。徐志摩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并曾经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注重意境的创造和音律的和谐。1931年11月19日,诗人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遇难时年仅35岁。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