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辞气远鄙倍》学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语文版 / 高中教案 / 选修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23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10/4 20:59:2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1130字。

  第九课 出辞气远鄙倍
  言辞谈吐之礼
  葛晨虹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言辞文明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说:“言为心声,语为人镜。”语言同人的仪表仪态一样,也是内心德行的显现。
  对于言辞之美,《仪礼》中写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即语言之美在于谦恭、和气、文雅。而有德之人在交往中,“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言于人”。《诗经》中说:“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是说辞令的重要性:辞令彬彬,人民就团结;辞令动听,人民就安定。可见语言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基于言辞的重要,古代思想家在这方面作了许多论述。传统的言辞谈吐之礼中,蕴涵着一种对己对人的高度负责与尊重,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但其中也有一定明哲保身的消极因素,这是时代局限性所造成的。
  言贵诚实,因此言谈诚实守信就成为言辞礼仪的首要一条。语言“丁一确二”,一句为一句,关系一个人的“立诚”。《易经》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讲立诚是立业的根基。
  语言诚实还显示着一个人的真诚品德。巧言令色是小人的品性,而说谎欺骗是君子所不容的。古时有位以直言参政而闻名的鲁宗道,一次他穿上百姓服装去酒馆饮酒,逢宋真宗急诏,使者很久才找到他。使者劝他另找理由,以免皇上怪罪,鲁宗道却如实上告。真宗最终因他诚实无欺而免其迟到之罪。可见在古人眼中言语诚实的重要。
  言谈还贵在守信。对别人许下诺言必须兑现,这样才可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古人对君子的基本要求。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但许多人言论和行为不一定一致。孔子说:“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正因为如此,古人轻易不出言,唯恐许诺后做不到。孔子因此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还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古人一再说:“凡与人言,即当思其事之可否,可则诺,不可则不诺。若不思可否而轻诺之,事或不可行,则必不能践言矣。”因此,“一言不可以轻许人”。轻于言者,必不务于行。“言语所以文身也,轻出则有起事之患。”
  古人往往由一个人言语是否诚实可信而判断其内在品性为人,这几乎成了一个鉴定人的标准:“轻于言者,必不务于行也。轻言轻动之人不可与探讨。”朱熹也曾说:“无耻的人,未曾做得一分便说十分矣,只得胡乱轻易说了,便把行不当事”“人轻易言语是他此心不在。”意志不坚定的人,说话就华而不实;不守道德的人,行为就很虚伪。这即所谓神越者,其言华;德荡者,其行伪。言不妄发,人家才会相信你,这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是重人而又自重,是君子必具之德。
  言辞得体,慎言、谨言、戒多言,也是传统文化中一贯的思想。在这方面形成的格言、警言、箴言、成语数不胜数。
  古人重慎言,一方面是因为言必信行必果,估计能做到才可出言,这是出于对他人、国家的负责精神。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们往往通过听其言观其行而评判一个人是否君子,出于对自己负责也不可轻易出言。再则,是基于“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经验教训。这里就有一点明哲保身的味道了。
  对于谨慎言辞,古人用“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来说明言语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古人还把“口”比作关卡,把“舌”比作兵器:“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驷马不能追也。口者关也,舌者兵也,出言不当,反自伤也。”“言犹射箭,箭既离弦,虽有所悔焉,不可从而追之。”是要人说话慎重,不轻言妄语。
  说话谨慎合理还意味着注意身份,不失“分寸”。徐干说:“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言费则身贱,身贱则道轻,道轻则教废。故君子非其人则弗与之言,若与之言,必以其方。”在这里,言谈、尊严以及德性教养被联系在了一起。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说话也应分场合、对象,如果在秃发人面前大谈头发之美,在跛子面前对于跳舞谈兴勃勃,都是不适宜的。如果不分场合、对象,一味自顾自谈,人就会厌其言,烦其人。《诗经•大雅》中“诲尔谆谆,听我藐藐”,说者不厌其烦,听的人却无心倾听,说的也是类似情景。总之,言语适当得体,“非教养之有素者不能也”。
  出言谨慎合理还要求言语的文明有礼。古人要求“言语必谨臻详审,重然诺,肃声气。毋轻,毋诞,毋戏谑喧哗。毋及乡里人物长短及市井鄙俚无益之谈”。在《训蒙辑要》等蒙学读物中,也是这样教导幼童少年的:刻薄语,污秽词,市井气,切戒之;诸生一言一动,俱要端分,不许学市井下流事,亦不许说市井下流话。
  言谈礼仪还要求人们善称人所长而不责人之短。古人说:“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誉人而人亦誉之,则是自誉也;毁人而人亦毁之,则是自毁也。”出言不善不仅伤及他人,而且也会伤及自己。对此袁采曾有一段深切的话,他说:“大抵愤怒之际,最不可指其隐讳之事,而暴其父祖之恶。吾之一时怒气所激,必欲指其切实而言之,不知彼之怨恨深入骨髓。古人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是也,俗亦谓‘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实’。”古人反复告诫人们要出言为善:“凡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善称人所长,不是阿谀,是与人为善的一种表现。与人交谈时,尽量不说刻薄、挖苦、挑剔等有可能刺激或伤害对方的话,这是一种分寸,也是一种教养文明。
  待人要“情欲信,辞欲巧”,这里的“巧”即是说要措辞恰当,言语友善,这不是叫人都做巧言令色之徒。古人对阿谀之举历来深恶痛绝,视之为小人之品,“戒谄谀之言”也是众多思想家谆谆教诲的内容之一。
  善言与谀言的不同在于,后者是不顾客观事实而一味吹捧,不惜丧失自己应有的人格操守而大献其媚;而善言要求的则是友好地找出他人身上所具有的长处而加以赞扬,对可能会使他人尴尬、刺激的话题避而不谈。此外,阿谀逢迎一般都是“口是心非”“面从而后悖”,花言巧语当面说尽,背地则多使恶言、谗言与讦言。而善称人善的君子则总是表里、前后始终如一。
  善言人所长不单纯是一种谈话技巧,它更多地要求人从心底里对别人有一种善意的理解及仁和的宽容。
  1.字音识记
  (1)笾豆(biān)  (2)愆(qiān)   (3)瞽(ɡǔ)
  (4)闵子骞(qiān)  (5)裨谌(pí chén)  (6)雍(yōnɡ)
  (7)侃(kǎn)
  2.重要词语
  (1)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粗野,鄙陋
  (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待人不当或错过人才
  (3)侍于君子有三愆:过失
  (4)仍旧贯,如之何:沿袭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