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学案
- 资源简介:
约7070字。
第28课 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
真正的智者,往往会站在一个高度上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获得一种对生活的深入的理解。今天,我们就在《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两篇文章中两位哲人的思维里,体验这种感觉。
1.作家作品
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汉族,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清康熙年间,方苞曾因戴名世《南山集》案被牵下狱。在狱中,作者目睹了刑部监狱的阴森恶劣,百姓的横遭逮捕、冤死狱中,以及狱吏的敲诈勒索、受贿枉法、草菅人命等。出狱后,他根据自己在刑部狱中所见所闻,写作了这篇文章。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散文家,其小品文成就尤为突出。
《陶庵梦忆序》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作者出身于官宦世家,前半生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后“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甚至到了“不能举火”的地步。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乡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这篇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2.背景解读
《狱中杂记》:康熙五十年(1711),方苞因《南山集》案牵连入狱。《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戴名世在《南山集》《与余生书》一文中提出写历史时应给明末几个皇帝立“本纪”。此事被御史赵申乔揭发,戴名世全家及其族人牵累定死罪者甚多。方苞也因为《南山集》作序及藏其书版于家,被捕入狱。开始在江宁县狱,后解至京城,下刑部狱。本文是方苞出狱后,追述他在刑部狱中所见所闻的记录。
《陶庵梦忆序》:本文是张岱为自己的文集《陶庵梦忆》所作的自序。该文集中,多为回顾自己过去豪华生活之作,而作者写此书时,已穷困潦倒,两相对比,不由人不生慨叹,如大梦方醒,犹忆梦中美境,眷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