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沙湖》《苦斋记》学案
- 资源简介:
约7630字。
第33课 推荐作品 游沙湖 苦斋记
1.作家作品
苏轼[见第二单元《新城道中》(其一)]。
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浙江青田)人,是元末明初负有盛名的诗文作家。他的作品或多或少地揭露了历史的真相,不少篇幅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质以及他们压榨掠夺人民的罪行,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强。代表作:《诚意伯文集》20卷。
2.背景解读
游沙湖
元丰二年(1079)七月,正在湖州任上的苏轼突然被逮捕下狱,罪名是在诗文中攻击朝廷的新法,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后苏轼虽经营救出狱,但精神上却因这一场残酷的文字狱而受到沉重的打击。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次年二月,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才离去。在黄州期间,他自号东坡居士,徘徊于山水之间,在老庄及佛禅中寻求解脱。元丰五年三月,苏轼因治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几天,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这时写的。
苦斋记
在旧社会,士大夫阶层生活优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辟一些房舍,作为闲居读书之所,就是通常说的书斋。为了表示风雅,又常常为书斋写一些解说文字。一般称为“斋记”。记可以由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这篇斋记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这种性质的文章,一般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斋的情况,着重写景物布置;二是斋的意义,着重写主人的襟怀。这篇文章就是这样写的。斋,屋舍,一般指书房、学舍。记,记载事物的文章。此文名为“苦斋记”,顾名思义,可看出它“记”的是“斋”之“苦”——苦况与苦义。
游沙湖
1.一词多义
(1)相
因往相田(动词,观察)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动词,辅助)
儿已薄禄相(名词,相貌)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名词,丞相)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副词,互相)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代词,我)
(2)疾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名词,病)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名词,痛苦)
必为有窃疾矣(名词,毛病)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痛心)
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动词,痛恨)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动词,妒忌)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强,猛烈)
(3)是
是日剧饮而归(代词,这)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动词,是,表判断)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动词,认为……正确)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形容词,正确)
惟兄嫂是依(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词类活用
(1)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2)下临兰溪,溪水西流(名词作状语,向西)
(3)君看流水尚能西(名词作动词,向西去)
3.文言句式
(1)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判断句)
(2)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判断句)
(3)是日剧饮而归(省略句)
苦斋记
1.通假字
(1)覆之以茆(通“茅”,茅草)
(2)楛竹之笋(通“苦”)
(3)其槚荼亦苦于常荼(通“茶”)
(4)燕坐于华堂之上(通“宴”)
(5)籍柔覆温之躯(通“藉”,垫)
2.一词多义
(1)焉
剑溪之水出焉(兼词,于此)
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代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