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900字。
《狂人日记》教案
华南师范大学 罗一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他的文学地位。
2、比较深入地理解《狂人日记》的创作目的和它深刻揭露礼教“吃人”本质的深刻内涵。
3、品味作品中“错杂”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鲁迅简介)
鲁迅——民族魂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半个世纪以前,发出了来自铁屋子的呐喊,开辟了我国小说发展的新时代。
一、鲁迅生平和他的文学成就: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原名周树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
1921年,发表作《阿Q正传》成功的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野草》,《朝花夕拾》等散文。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了《鲁迅全集》20卷。
(据说,鲁迅曾经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题名。那么,根据这个史实,人们就议论纷纷了。有人认为,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题目是因为不想为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添光彩,把鲁迅提高了。然而,尽管当时,鲁迅被题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也不一定能获得这个奖项。因为,每次的诺贝尔文学奖的竞争都非常激烈,从提名到获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些人年年被提名,却终身未能获得评委的青睐,很少有人因一次提名就获得通过的。)
二、鲁迅著名的诗歌: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一首动人的爱国主义诗篇。鲁迅在诗中表达了对于祖国命运的深切关心与忧思,流露出他对于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下愚昧、不觉悟的愤慨和焦虑,抒发了心中的某种寂寞,同时他还立誓要为祖国的复兴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这是他毕生遵守的最可贵的誓言。全诗采用形象化的手法,熔铸成慷慨悲歌的风格,显现出一位忧国忧民,看不到人民力量而又不堪孤寂,求索奋斗的青年爱国者的形象。
鲁迅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集中地体现在他所作的旧体诗《自嘲》里。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是鲁迅旧体诗中最为人称颂的一首诗。他以幽默的笔调,描写了自己在国民党围剿中的艰难处境,但他从容镇定,顽强应战,表现出“为敌为我,了了分明”的阶级爱憎,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战斗风格。
虽然如此,这首诗的感情是非常深沉的。有一次,鲁迅将诗的意思讲给内山完造听,听的人哭了,鲁迅也哭了,因为他处在八面攻击之中,想到自己的处境,中国人民的未来,他怎能不悲愤,不落泪!?这首诗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三、鲁迅的心路历程:
绍兴 为父病 四处忙——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南京 求新知 开眼界——抉择学医 报效祖国
仙台 攻医学 欲救民——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东京 搞文艺 唤民众——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北京 抄古碑 泻忧闷——苦闷沉默 思索追寻
北京 应索稿 挥战笔——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讲解:
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的梦很美满, 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诊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医学这一职业的。可看到电影中的中国人时,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要提倡文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