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学案2
- 资源简介:
约7330字。
第十二课 围炉夜话
学习目标
1.识记文中重点词语的音、形、义;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及相关文学常识;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及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2.自查工具书,解决字词等基础知识问题;阅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态,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社会意义。
3.学习王安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将这种责任感寄托到自己纤柔细腻的文笔中,直入时间的本质和内核,展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时代的沧桑嬗变。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王安忆,生于1954年,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生于江苏南京。1955年随母亲茹志鹃迁居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集》,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王安忆自选集》等。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不少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深沉思考。她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其底蕴,抉微钩沉,纤毫毕现。笔墨素淡,情韵幽婉,一些作品在文坛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2.了解背景
上海怀旧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从绘画、电影、文学,到日常消费领域,关于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的各种表述层出不穷。外滩建筑、咖啡馆、月份牌……“老上海”的各种物质代码,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消费时尚。他们依托着这种对于“过去”的发掘,来填补当下文化的缺失,并表达着对于“未来”的想象。在这个意义上,《长恨歌》似乎应景地为人们提供了怀旧的资料。
如若《长恨歌》里的确有“旧”可怀,王安忆所“怀”的也是消失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规模的城市重建中五十到七十年代的上海“风景”。《长恨歌》中的平安里,代表着王安忆心中的上海“芯子”里的生活;“平安里的一日生计,是在喧嚣之中拉开帷幕:粪车的轱辘声,涮马桶声,几十个煤球炉子在弄堂里升烟,隔夜洗的衣衫也晾出来了,竹竿交错,好像在烟幕中升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