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媳妇之死》学案3
- 资源简介:
约8460字。
第六单元 女性的声音
单元概述
〔单元目标〕
1.了解女性小说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
2.把握《呼兰河传》和《长恨歌》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3.赏析所选片断的场景描写、叙事风格和语言特色。
〔内容概说〕
本单元所选的是两篇小说选段。分别是我国现当代女作家群体中代表作家的代表作,为我们了解两个时代女作家群体共同的特质和各自独特的风格开了一扇窗户。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她对故乡与童年的追忆和留恋,也浸透了她的忧伤。她笔下的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承载了她对历史惰性与国民劣根性的忧患,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节选部分写小团圆媳妇之死,毫不留情地揭示出北方农村在封建思想长期毒害下的病态:人们喜欢做看客,喜欢摧残一切违反传统的人和事,极度轻视做人的基本权利,对鬼神及荒谬思想的敬畏。集中表现了全书的主旨。貌似不动声色的平静叙述中有凌厉,有深深的忧愤。王安忆的《长恨歌》借写王琦瑶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来表达上海这座城市的沧桑嬗变,字里行间透露出她对这种嬗变的哀伤。节选部分通过对王琦瑶一群人无聊生活的繁复的描绘,细腻地画出他们“螺丝壳”里的“精雕细作的人生”,写出了上海人在社会、时代激烈动荡之时仍能在自己的幽闭空间里埋头于自己生计的智慧,写活了上海人,也就写活了上海精神。节选部分以细致绵密、委婉从容的笔调关注着上海的那段历史。
〔赏析指导〕
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小说都属于女性小说。鉴赏这类小说时,首先要注意女性小说的共同特点,就是女性作家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女性意识在女性身上的表现,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反思自身的本质、生命的意义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另一个方面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界,并对它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这些作品所展示的是女性作家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和表达自我,使自己不再遮蔽在他人的观赏、虚构、想象与塑造之中。
其次,要注意不同的作品,有它们不同的叙述视角和叙事技巧。
第三,体会作者倾注女性所独有的目光和情感,呈现女性特有的视界,抒写普遍的人性和她们的时代,关注“细节”背后的大关怀的情怀。
第十一课 小团圆媳妇之死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及作者常识;把握文章所体现出的深刻的内涵;识记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分析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在特定环境下,在具体的故事情节发展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3.学习本文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体会它感情醇厚,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挖掘深刻主旨的艺术特色。
4.了解萧红的文学成就,体会她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国民性的担忧与批判的意识。理解萧红借写作进行自我救赎的无奈。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区人。曾用笔名悄吟、萧红等。笔名萧红用于其成名作《生死场》,与萧军合称“二萧”,据说取其“小小红军”之意。现代女作家。中学时代喜欢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去北平,进女师大附中学习。1932年开始为报刊写稿,1933年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出版。1934年与萧军去青岛又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1936年东渡日本疗养。1937年回国,同端木蕻良、胡风等人创办《七月》,之后先后到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1940年与端木蕻良去香港,1942年病逝。她的代表作是《生死场》,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