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10590字。
《民为贵》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本文常见文言实词、虚词;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课件依次显示两幅楹联及图片)
在山西省平遥县,有一座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县衙。县衙楹联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读来颇耐人寻味。这是大堂,在大堂上挂有匾额“亲民堂”。“民”字有意多加了“一点”,意在“为民、给民多一点”。“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是悬挂在县衙大堂的楹联。此联提醒做官不能忘本,不要忘记自己也是从井田来;提醒要勤政爱民,视民事如家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二堂,堂内挂匾额“思补堂”,挂在二堂的楹联是“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有趣的是,楹联中“愧”字少了一点,“民”字多了一点,意给“百姓多一点仁爱,自己就会少一点愧疚”。提醒自己要常常反思自省,不能做损害百姓利益的事,这样才对得起天理良心。从这两则楹联中我们感受到为官者对百姓的重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民为贵”思想。
(板书课题:民为贵)
2、教学目标(课件显示)
学生齐读。
1、反复诵读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三、浅读,疏通文意
1、检查预习,课件显示三则选文中的难认字词。生齐读。
2、分别指生读三则选文。
3、学生自读,依据课下注释,标注文言知识并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交流释疑,再不明白的就提出来我们集体解决。
3、指多名学生逐文选翻译,同时指出需要识记的文言知识点。老师就重点内容给予强调。
第一则中的“社稷”这个词的含义;“祭祀以时”的句式。
第二则中的兼词“诸”的用法。放在句子中间时,是“之于”的和音词,如“告诸往而知来者”,“投诸渤海之尾”。放在句子末尾时,是“之乎”的和音词,例“闻斯行诸?”“子闻诸?”
第三则中的“尔”字的用法。“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子路率尔而对曰”。
4、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课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