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床》《金黄的稻束》《地之子》《半棵树》《边界望乡》学案
- 资源简介:
约7710字。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
河床/金黄的稻束/地之子/半棵树/边界望乡
1.劫后余生的生命律动——《河床》
《河床》一诗写了“反右”时期诗人以无罪的戴罪之身在西部乡村服刑的生命行迹,以及在结束了那段岁月后,诗人置身现代场景中,再次从那座大高原上折射的精神生命图像。
这类诗,从整体上显示出一种沉郁顿挫的生命的庄重与阔大。对苦难的深刻体验和对青藏高原的原始风情的描述,是昌耀创作的两个最重要的灵感源泉。
《河床》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河床”,诗人不仅传达出神秘而富有雄性美的河床给人的奇异感觉,而且推向黄河源头,显示出母亲河的精神生命。
也正是这种神秘、孤寂、阳刚、大气的气质与诗人自身生命过程中折射出的情绪交叉融合在一起,我们才感受到一个特殊年代诗人命运的行迹,一种劫后余生的生命律动。
2.诗神虔诚追随者的心语——《金黄的稻束》
这首诗写于20世纪40年代,作者自己说:“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边闪进我视野的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
3.人子深情的恋歌——《地之子》
这是一首“作为人子的深情”的恋歌。作者以舒缓而庄重的笔调把对大地母亲的一往情深传达得炽烈而深沉。这里的土地,含义已超出了自身,成了祖国、母亲乃至人世间的代称。正是基于这种乡土自然人文景观,诗人才触摸到了乡土古朴而悲凉、美丽又忧伤的灵魂内核,以一扇扇诗的窗口透析了现代乡土以及“地之子”自身的精神脉动与生命情韵,并且在歌唱乡土的绵延精神的音响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当现代诗派诗人们纷纷迷醉于自我生存的精细文雅时,李广田却固执地扎根土地,以乡土之境折射农人心曲与现实风云,并踏实地靠近了乡土本质。
4.强烈的生命意识的写意画——《半棵树》
《半棵树》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诗人牛汉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这“半棵树”可以说是暗指冯雪峰,但又不完全是。这首诗的象征意味极其鲜明,它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不屈的抗争精神与坚韧的斗志。
5.浓浓乡愁不了情——《边界望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