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情的呼唤》学案
- 资源简介:
约5920字。
第二单元 挚情的呼唤
贺新郎/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 妈妈
一、背景回放
1.多情亦君子,革命真风流——《贺新郎》
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泽东在长沙结婚。1923年11月毛泽东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即作于这次离开长沙的时候,是写给夫人杨开慧的,革命激情与儿女柔情的有机结合,成就了一首真挚的革命爱情词。
2.撼人心魄的舐犊深情——《也许——葬歌》
1926年秋天,闻一多只身离开家乡湖北浠水,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职。不久其女儿立瑛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又匆匆返回家乡。但已经晚了,立瑛因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夭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写了这首诗。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葬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生者告别死者的哀伤,哀婉而不悲惨,真挚而不夸饰。诗人没有刻意渲染,而是平静地娓娓道来,看似无章,实则有法,像是轻描淡写,实则激情内蕴,读来令人黯然销魂。
3.浓烈思乡情,自然田园风——《一个小农家的暮》
本诗写于1921年,是诗人在英国伦敦时所作。刘半农论诗,一贯“求真”,力斥“虚伪文学”。他十分推崇陶渊明,认为“老陶能于自然界中见到真处”,强调要把“自然界”与“情感的势力”相交相并,在“真自然”中写出“真情感”。本诗正是这种审美理想的典范之作。与许多海外赤子直抒胸臆的爱国诗篇不同,诗人在本诗中没有把对祖国的思念以浓烈火爆的方式喷泻而出,而是含蓄地把它寄寓在对一个小农家晚间生活场景这一“真自然”的白描之中,精心地勾画了一幅富有中国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的“真自然”的画面。
4.充满辛酸的母亲赞歌——《妈妈》
20世纪最后20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一批批生长在乡村的青年背起母亲为他们收拾好的行囊,穿行在现代都市里,感受到了另一种生活,一种与乡村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
于是,当他们再审视母亲一生没有走出的那块土地,那永远劳累而贫穷的命运时,他们内心充盈着遗憾和失落、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