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第2轮高考复习:全国高考“标点+词语+病句+连贯”解读与适应性训练
- 资源简介:
约13700字。
2022届第2轮高考复习:全国高考“标点+词语+病句+连贯”解读与适应性训练
考点:
1.标点
2.词语
3.考题对接
【考点研究】
一、词语
(一)实词辨析
1.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
2.范围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
3.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
4.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不同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
5.感情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的表现为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
6.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
7.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
8.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
(二)虚词辨析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做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做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演员”。
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成“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成“对于”,如“小王对我笑了笑”;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如“我们会对这件事做出具体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假设关系的“即使……也……”等,又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
4.从逻辑关系的角度辨析。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再如“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三)作答词语题的三个角度
1.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
2.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