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90字。
《师说》教案
扬州市新华中学 龚惠林
设计指导思想
《师说》一文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安排中,是属于“问题探讨”的的课型。学生要在阅读、表达、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发展起理性思维。而对于文言课文,学生还存在着文言知识积淀的问题。如何找一个突破点,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本课教学时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以“读”为本课教学的主线,立足于诵读和研读,诵读要读准字音、读懂文句、读清句读,研读要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思考。在诵读中让学生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在研读中让学生走进韩愈的情感世界,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了解韩愈的教育观点,尤其是对从师问题的论述。这样,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让学生从文本中发现新的意义,获得对这一名篇常读常新的体验,并学会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这一名篇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从”等实词的含义;掌握虚词“之、其、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了解词性活用的词语,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学会反复论证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4.训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找出作者的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2.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感受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情感起伏。既读准句读,又读出情感。
3.了解对比论证在论说作者观点时所起到的作用。
4.认识到本文的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诵读文本 (读准字音,读懂文句,读清句读)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听说过“推敲”的故事,讲的是韩愈帮贾岛琢磨一个字的故事,这个故事一直被传为美谈,韩愈对后生晚辈一直持勉励提携的态度,他还为名不经传的李蟠写了一篇传世之作《师说》。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