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远离误区,走近家常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1/24 17:29:0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11
  长期以来,公开课,作为探索教学方式、交流教学经验、推进教学改革重要形式,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然而,曾几何时,社会上的功利性价值取向浸淫了校园,公开课也有所异化:似乎花样越多越好,课堂气氛越热闹越好,学生讨论得越积极越好,课堂就是展演学生和教师才华的舞台;公开课,快成了评价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我们这些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无奈地推波助澜,紧跟“时尚”,为开一堂好课而殚精竭虑策划,师生共同“排练”。难怪“演出”结束后有教师笑言:“现在的公开课真是花样齐全,好比海陆空齐上阵,而我们也三生有幸当了一回三军总司令。”试想,平时每一堂课都能象公开课那样上吗?久而久之,这种为开课而开课的形式化形成风气,将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一、不该有的误区
  就语文教学中笔者所接触到的公开课而言,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不该存在的形式主义误区:
  1、过分作秀 助长造假之风
 “S how”(秀)这个词是当今流行的时尚元素之一,你看,为了提升形象和知名度,小到个人,大到集体,都争先恐后的在媒体上热热闹闹地“秀”上一把,从而使得人气指数快速直线上升,一“秀”成名。诚然,会在公开课上作秀的老师是必需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水准的,那么,是否就一定是好老师呢?我觉得不尽然。试问有几个人能在平时一贯坚持公开课的模式与精神呢?回答是:不可能。殊不知大家所看到的一堂堂光鲜的公开课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备课、构思到组材、做课件,短则一星期,长则一个月,甚至更久,就像枝头上一朵鲜花的绽放要耗尽树干许多的养料一样。而与此同时,为了开好一堂公开课,学生也要跟着充分准备,精心预习,搜集大量的资料,客观上使学习时间的合理分配与常态的学习情况不符。既然教、学两方面都不能持之以恒地贯彻这种模式与精神,那这样的公开课就不仅含有作秀的成分,还存在一定的消极因素。先不提有些老师事先将思路,甚至将答案告诉学生,光这堂与平时教法不同甚至完全不同的公开课就可能在学生的心底留下一定的阴影。尽管他们也在极力配合老师上演着这出气氛热烈的“好课”,但是有可能他们打心眼里瞧不起作秀的老师,甚至这样的课还会带给他们可以虚假对待生活与社会的心理暗示。教育学生追求什么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身体力行的陶行知先生早在1946年就提出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口号,明确了教师既要传授真知,更要教人求真。只有教师自身是一个脚踏实地的真人,才能成为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榜样和楷模。 
  2、囿于课件 呈现呆板模式 
  现代化多媒体课件凭借其生动活泼、知识信息涵盖量大、可以大大扩充学生视野的诸多优点而成为众多教师课堂里的“新宠”,而公开课的一个决胜法宝就是能带给人耳目一新感觉的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做“滥”了,就来点Flash动画。你看,公开课上,教师们潇洒地轻点鼠标就可以把学生带进课堂容量极大的五彩世界里,真正达到了“无粉笔化”上课的美好境界,令一些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老教师们羡慕不已。但若以为只要轻点鼠标和键盘就可以把语文课上得灵动飞扬那倒不见得,笔者倒是见到不少因囿于课件制作的机械而不能灵活调整上课次序而导致失败的公开课。这里就暴露出多媒体课件的一个最大弊端,即课件是按照教师的思路设定的一个个既定的程序,教师授课的路径和过程容不得过多的扰乱。这时教师实际上是在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小心翼翼地引导着学生沿着他所设计的既定轨道在上课,而学生也“通晓事理”地尽量朝着教师预设好的套子里钻,若没钻到位,教师就尽量“引导”他钻进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弱化了教师在课堂中应具备的灵活处理课堂的教学机智功能,更主要的是会忽视了同学们临场产生的许多宝贵的思想火花,不利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颠倒了教与学关系的本质,从而真正意义上背离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3、花样繁多 忽视语文本质 
  “这堂课花样多吗?”这是笔者常听到的向听课教师询问公开课情形的第一句话,这也间接反映了当今公开课的流行走向——要“耍”一些别人未“耍”过的花样。笔者一直存在这样的困惑:是不是公开课一定要这样上?到底什么样的公开课才是一堂好课?远不提古时的私塾先生怎样去教书,就提那些为人们所推崇的像叶圣陶,陶行知这些从基础教育中走出来的教育界泰斗,他们当时的课堂是否也是如此热闹繁华?若不是,那深深留在他们学生中的会是什么呢?我相信应该是人格、道德以及中国文化的底蕴。而现在似乎没有多媒体课件撑腰,没有热闹的气氛,仿佛就不敢开课了。我曾记得本校的一位老先生多年前开的一堂示范课《智取生辰纲》,既没有什么电教手段,也没有多少热闹的讨论,可至今我们谈论起来仍记忆犹新,津津乐道。相信不止是我们这些听课教师,当时在座的同学们也会有此同感的。而今,一些公开课,除了热闹留下来的又有多少值得回味的东西?在此,笔者决不是否认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语文课,而是主张应坚持因材施教,既推陈出新,又讲究实效,不能走向极端。正像搞艺术的人如果太注重技巧,往往就会忽视主体内容的体现,从而削弱艺术作品的魅力那样,过犹不及。
  语文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汇聚了人类大量感知的综合性课程。语文的魅力是靠文字来还原体现的,而文字这种物质,不但有形状、读音、色彩、含义,更主要的是有个性。文本原是“死”的,只有通过读者的读才能“活”起来。而只有当阅读靠近灵魂的时候,文字才能获得一种质感。因此语文课的精髓就应是让学生与这些富有个性化与节奏感的语言有深入的接触,从而使本身只具有符号化的语言在学生的学习中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而一些公开课为取得与众不同的效果,往往脱离该认真阅读的文本,显得跳跃性很大,甚至文本只开了一个头,衍生出去的内容却占了一半以上,且这些内容往往仅顾形式的华丽;更有甚者,有的公开课全然不顾文章的神和韵,只一味地借助于相似的音乐、画面来体现文章的情感、主旨或内涵,欲以花样取胜。殊不知,这样一来不仅把文本处理得低级化了,还会造成南辕北辙,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记念刘和珍君》一定要有课堂上师生默哀这种形式,《我与地坛》一定要以辩论、采访的方式讨论到热火朝天,那肯定是没有真正参透鲁迅先生表达愤怒的深沉,没有真正感悟那浸入史铁生骨髓深处的地坛般的宁静与对生命的感悟……。可悲的是,这些忽略了语文本质特点的种种“花样”却都被冠以了“创新”的头衔。要知道创新决不仅是在教学上搞点新花样而已,靠过分突出装饰性以吸引人的眼球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彰显语文魅力的。仅仅有新花样的方案是流于形式的,也是毫无价值的。教学上的创新应是对教学本质上的探索,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去创新、去实验,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才有实效。 
  二、变“花样课”为真实的“家常课”
  公开课,作为教学方式的探讨,可以百花齐放,花样出新。但更多的公开课还应根据学科特点,提倡开脚踏实地的“常态课”。
  1、倡导务实、深思、安静的课型
  当今社会正进入一定的转型期,扎扎实实做事的人少了,急功近利的人多了,人文科学也在不断贬值,而当代社会中这种喧嚣浮躁的心态已然影响到了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们。笔者认为现代教育应该抵制这种不良心态,而作为能提升人文精神气质的语文在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指出做学问的三个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怎样的一个静思寂寞的状态啊,丝毫看不出有半星的浮躁。我们不说是要达到这种境界,但至少也应该好好学学这种学者的心态,因为语文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解题能力,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文化底蕴的传承,尤其是对心智已渐趋成熟的高中生更应注重培养他们静思默想的精神气质。所以在阅读时教师应尽量摈弃功利思想,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和文本对话,达到“叩问、质疑、充实与延伸,以求与作者之心相沟通、交流、碰撞。作者求之以知音,读者求之于会意,对话双方同时臻于一个新的境界”(王尚文语)。当然,这决不是提倡语文课堂要死气沉沉,关键是教师要把“活泼”与“安静”这一对矛盾统一体把握得当,张弛有度地体现出语文的清新而又不失厚重的人文内涵,从而让语文课堂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技术上的增殖,而更应是精神力量上的增殖,并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心态上的安宁。学生如果有了这种安宁心态的指引,阅读将不再是现今中学生以为的受苦受累之事,而是会将其看作是一种超越物质现实与技术分析的精神享受,而个体也会逐渐向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靠拢。所以语文老师请把握好语文的载体(文字),把握好我们的文本吧,不要让“花样”迷失了课堂的本与真。
  2、鼓励教师适度大胆讲课
  教师在公开课上若过多地开口讲课,必会招来一片非议,因此,往往对公开课的讲授,教师总是噤若寒蝉,笔者觉得这大可不必。现在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诚然不错,但学生的阅历、心态、人文底蕴、知识积累有的还够不上作品的深度,要想学生高层次地进行文学艺术的再创作有一定的难度。与其教师在那徒劳无功的绕来绕去的引导还不如老师适度的大胆讲课,当然这种讲课是基于对文本的热爱与深透的研读,而并非仅仅是教参的传声筒,若教师自身都没有读出激情,读出意蕴,又怎能把教参上的所谓精华讲出个性、讲出精彩来。而这种精彩也势必会激发出学生飞扬的思绪,以期达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境界。所以,这里的讲课决不是压迫似的满堂灌,而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和谐交流。
  最后也寄希望于听课与评课教师不要仅以热闹花哨、学生讨论的热烈度来衡量一堂课的好坏,多一点宽容,允许一些涵盖传统的课型。 这样,听课教师的心态平和了,就会留给授课教师施展真正才华的更为广阔的空间。我相信那时的语文公开课会真正变 “花样课”为真实的推门而进的“家常课”,而语文的天空也定能呈现出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种活泼、自然、古朴而不失典雅的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