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点”
作者:王德庆 时间:2007/11/1 21:41: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048
电影和公开课,按理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细细琢磨,又觉两者在前期设计中还是有许多共同价值取向的:
1.都要经过精心的策划和构思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2.都要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都必须依据一定的时代理念来操作。
4.都应该遵循各自行业的内在规律,符合各自不同的工作特点。
5.都要研究受众对象的心理,据此提出行为方法。
6.都要营造合适的环境氛围,以期创造最佳效果。
7.都要把受众对象的当场反应作为前期筹划的重要因素来考虑。
8.都要确定完整的框架和行程节奏,使受众对象进入更好的状态。
9.都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受众对象,其中还包括专家和普通观众。
10.都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各自的任务。
……
既然二者在前期设计方面有如此多的共同点,那么它们之间也就存在了可比性。
下面我就借鉴冯导的拍戏“真经”,对我的一堂《春酒》公开课进行剖析,试图阐述与冯导基本相同的观点。当然,他是拍电影,我是上公开课。因为篇幅问题,这里不提供本节课教案,而是拿出大致反映整节课流程的课件来进行分析,有可能更简要明晰。在上公开课前我试上了一节课,效果不甚理想,对教学设计和课件作了修改后,公开课反响很好,受到很高的评价。下面是前后两节课Powerpoint课件原稿:
试上课课件
第一张 作者简介:琦君,1918年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
琦君的散文,内容大半是以家乡——浙江温州为背景,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营造了一个艺术世界。
第二张 整体感知:
默读全文,了解内容。要求:读书入神;字字咬清楚。
回读课文,思考主题。要求:圈点勾画文中印象深刻、含义丰富、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第三张 你是否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呢?思念童年、亲友、风俗人情。——思乡之情。
第四张 琦君语: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第五张 学法交流:你是如何判断出本文主题的?在概括文章主旨方面你有何高招?
第六张 概括主旨的方法:
1.结合背景。
2.抓住文眼。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并非春酒本身,是不忘家乡亲人、春节氛围、民俗人情。)
第七张
3.紧扣文题。什么是春酒→作者对春酒的感情怎样→为何喜欢春酒→其实用意是表达故乡情。
第八张
4.揣摩意图。思考切入点:设问——作者为何写此内容、用此词句?他想表现什么?
第九张 例析: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说明了家乡人的热情好客、人情之美和我的天真可爱。)
第十张 方法运用:请找出本文中类似的细节描写,并揣摩其思想感情。(友情提醒:紧扣关键词。)
第十一张 课文特点: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主题;形散神不散。
5.利用信息。
第十二张 课外延伸:在你的记忆中一定也有令你印象深刻的生活细节吧?说出来,让大家分享一下你生命中重要的情感体验。
公开课课件
第一张 (与前相同。)
第二张 整体感知:读——入神读。思——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主题)。
第三张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推荐方法:利用信息;抓住文眼;揣摩意图。
第四张 (与前相同。)
第五张 细节赏析:找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细节描写,然后小组交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第六张 例析: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第七张 自主思考 合作探究 祝你成功!
第八张 学习感悟。表述句式:学了本文,我觉得……(回答角度:内容、语言、写法、学法等。)
比较两次不同的课件设计,结合冯导的体会,我将公开课的“三个基本点”归结如下:
一、教学内容应是简洁明晰的,教学环节应是简单流畅的
经验告诉我们:教材研究应该由简入繁,教学设计应该由繁变简。
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公开课上恨不得把所有内容都塞进一节课中。其实,多可能会招致少,而少是为了更多,也是为了更深。内容环节的少,恰恰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并在交流碰撞中提高认识,拓展思路。就拿电影来说,故事情节越复杂曲折就应该越有吸引力,但冯导却崇尚简单,其目的我想还是为了腾出时空,丰富人物饱满的形象,挖掘情节深刻的内涵。
分析上面两节课,单从课件张数和内容来说,公开课显然要少得多,这还只是表面。深入比较,公开课在教学环节和内容的安排上比试上课更简洁、更合理。比如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概括主旨的教学中,公开课将概括方法由五个裁减为三个,去掉“结合背景”与“紧扣文题”两种,是因为此两种方法对《春酒》一文作用不明显,去掉后学生对主旨的判断不会受到什么影响,更重要的是,师生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其他三种方法,并获得强烈的印象。这一内容的教学环节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化繁琐为简单,避免了因绕弯子而匆匆忙忙,使本环节更沉稳有效。再比如试上课将概括主旨与赏析细节描写两个内容交织在一起,教学步骤显得繁杂,课堂教学也不够流畅。
二、预估课堂效果,斟酌每一细节
如果把去繁就简理解为一切从简就大错特错了,在教学设计时,关注每一环节尤其是细节,估量有可能出现的得失并提出最佳策略,无疑是要大费功夫的。
细节决定成败,设计公开课尤应谨记。
我们还是借《春酒》的教学设计来说明。
在整体感知环节,公开课课件将原本较长的文字删减为“读——入神读。思——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主题)”,这样一改,读书时应做些什么一目了然,避免学生读了半天还不知该干什么的窘境出现;至于加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则可以扫除不必要的思考障碍,使问题的指向更明确,学生也就能快捷进入主问题的思考。
公开课最后一个环节,如果让学生直接谈感悟,可能会让他们不知所措,那么,提供具体句式,就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有了出发点,再加上回答角度,又使他们的思考有了落脚点,那么到时他们会表现优异也就可期了。
三、关注教学设计品位,把握课堂教学格调
公开课(尤其是示范课)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特点,那就是:它既必须超脱于一般课的标准,具有前瞻性、独特性,引领教学的新思维、新模式、新方法;又应该研究师生和专家们的情趣,迎合他们的口味,最大限度地去吸引他们,打动他们,以受到更多听课人的欢迎。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两者是矛盾的,我们却要将它们统一,也许这就是公开课给我们的挑战。
进一步想:或许,这就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追求的品位,在教学中应该拿捏准的格调?
还是就《春酒》教学来分析。公开课要达到引领作用,我以为,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主导教学设计是关键。本节课在前期构思时,我就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合作方式的倡导,让学生能轻松快乐地自主学习课文。后来课件又多次修改,都是为了突出这个意图。从公开课的效果来看,这个目的显然达到了,教学中极为关键的几次点拨,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愿,课堂上形成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浓厚氛围,问题的达成率很高,课堂也产生了很好的实效。
公开课要贴近学生,我以为,重要的是揣摩学生心理,消除他们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障碍,并使之产生尝试的兴趣。本节课在要学生赏析细节时,特意加了个“最喜欢的”修饰语,而非固定于某句,犹如在超市购物,学生心情肯定是悠闲惬意的。同样,在学习感悟环节,课件加上“回答角度:内容、语言、写法、学法等”,也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给了他们挑选的余地,缩短了他们与问题间的距离。在学生自主思考时,课件显示“自主思考 合作探究 祝你成功”字样,除了提示自学的方式外,还有一个暗示作用,激励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千万不要以为它是可有可无的形式。
拍电影是一门艺术,上公开课同样也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必定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发现并且掌握它,我们必然走向艺术的王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