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三激发

作者:吴凤鸣  时间:2005/11/19 13:18:1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28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改教研需要,实现语文课本的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切实地掌握语文知识,有效地提高语文素质,我试着用“三激发”的形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能较好地达到上述目的。
  所谓课堂教学“三激发”,即是以讲读激发自读,以揭示激发思维,以情境激发兴趣。
  1、以讲读激发自读
  由于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篇目一般都为讲读课文,在组成具体的教学单元时,一般以此中的1~3篇另配以同一体裁或表现社会生活同一方面内容的几篇自读课文组成。因此,在教学中,前者就应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来激发学生对其它课文的学习欲望,自发地自学其它课文,以达到节省教学时间、保证有效的阅读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如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八单元,无篇目课文都属于诗歌,而且除最后一课有两首诗自读外其余都是讲读课文。我们如何去“激发”呢?我们尝试在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上“激发”。将前两篇作为重点讲读,先引导学生结合工具书了解诗歌含义,接着挖掘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再回过头来将作者的情感融入诗文中进一步体会诗歌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使学生在有所感、有所思的同时激发分析其它诗歌的欲望,学生在自读中也就很自然地按老师讲思路去分析课文。
  2、以揭示激发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尽管告知了学生一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但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啃的“拦路虎”。这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则还是回到“灌”的教学模式中去了,若请学生回答,也只是借少数学生的思考结果来“灌”给大多数学生,于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并无多大帮助。因此,教师应当适时地给予某种提示,从选定角度、范围、方法等方面给予指点,仍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例如《一面》一文中“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一句对内山书店环境的描写,学生不易理解其作用,教师可先作提示,告知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有:展示自然或社会的风光特色,为故事情节作铺垫以及起衬托作用等,这样,学生一般都能选定从衬托作用的角度去考虑。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还需进一步提示,告知环境描写可衬托社会的有关背景与形势、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特征等。经过这样的提示,学生一般都能明白该句是用门外、店里的凄寒、冷清衬托出内山老板的殷勤接待和鲁迅先生的热情关怀。这样去启发引导,学生可更深地去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自觉地去探索不同的思考途径,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以情境激发兴趣
  告知了学生思维的方式与方法,指明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能激发深入思考的兴趣的,但不可避免也会有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深入思考的兴趣不浓,遇到这些特殊情况时,不妨试着以特殊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所以我们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他们的心理结构相适应的情境,让他们处在相关情境的氛围中,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一段时,教师在课堂上描述自己曾亲眼见到的一位父亲送儿子上学的感人情境,同时强调天下父母都有一颗相同的爱心。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触发类似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深入思考的兴趣自然就有了。另外,还可以利用多种手段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比如,学习《老山界》一文“冻醒观夜景”一段时,播放钢琴曲《星空》,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回想以往所观察到的夜空,调动潜藏于学生心灵深处的美的情感,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运用课堂教学“三激发”教学,能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