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思考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佚名  时间:2006/8/14 21:41:2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15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从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学生思维活动还不够充分,普遍存在以下缺陷:① 依赖性。即"唯书唯上",依葫芦画瓢,不敢大胆质疑和联想,思维封闭。② 单一性。多相同思维而少求异思维,创新意识较差。③ 浅露性。思维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学生思维缺陷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然而,当我们恨铁不成钢地数落着学生的不是的时候,我们更要反思我们的教学本身,我们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是否滞后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他还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中,引导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教师结合教材,总结尽可能多的思考问题的各种方法,供学生选择,以启发其积极思维,提高其理解与辨析问题的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更有效的一种方法。在实践中,我充分认识到,运用以下五种启发思考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假设推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针对同一个问题,提出各种新的假设推想,选择最佳的一种加以肯定。假设推想有三种方式:第一是增加假设。例如在教《我的老师》一文时,可指导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作者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赞颂了老师的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但在这七个小故事中,作者都不加以评述或赞颂,请推想,要是加上一些评述和赞颂的文字,好不好?这个问题,很容易激活学生思维,教师可顺水推舟,让学生写出加上的评述和赞颂的文字,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找答案,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叙述能力,也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第二是删减假设。教《友邦惊诧论》时,可引导思考?quot;写此文后刚一天" ,说明鲁迅先生大作告成,已经把"友邦"言论驳得体无完肤,为何还要再来个"就见21日《申报》登载南京专电云" ,能否把这段文字删去?这个问题很自然把学生引入怎样才能使议论文更有说服力的思考,尽管学生可能回答不好这个问题,但通过老师的解说,也必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第三是改动假设。改动假设的方法比较灵活多样。1、改换词语。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有:⑴ 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⑵ 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试把"砸"、"横"改为"掉"、"斜",意思相同不? 2、调整语序。例如,教《记一辆纺车》,文中第五段记叙"劳动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后。下边四段依次写到纺线需要技术,纺线有几种姿势,纺线的技术改革,纺线的劳动竞赛。若把这个顺序作些改动或颠倒过来行不行?3、变换描述的方法与角度。如《驿路梨花》开头的景物描写?quot;一弯明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若把这一美好的景色改换为暗淡的景色:"天,阴沉沉的;四周黑糊糊的一片。我们在漆黑一片的树林里走着。时而,额头撞在树干上;时而,被树桩绊得摔倒在地。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冰冰的,我们不时地打着寒噤,摸着黑赶路。"这两段话,表达的效果一样吗?通过各种各样的假设推想,学生在认真、反复的揣摩、比较和探讨中,不断触发思维,从而学会更灵活、更广阔地探索问题。
  二、寻求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把若干问题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辨析,找出异同点。寻求差异的方法有三种:第一是相似辨异。有些问题有相同的因素和不同的因素,这就要引导学生辨别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在《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中,文章开头引用怀特黑德的名?quot;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结尾一句仿照怀特黑德的名言,自拟警句:"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 。这两句话,结构相同,字数一样,只有二个字不同,那么,后一句是阐述了与前一句不同的论点,还是对前一句中心论点的深化?第二种方法是相关辨异。就是把互相关联的东西列举出来思考,认识其内在联系。《变色龙》一文,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前后共有五次声色变化。这五次变化是围绕什么变的?这样多变说明了什么?理解这两个问题,重在教师科学引导。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我是先让学生画出五次声色变化的词句,然后引导学生辨析具体变化在哪里,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学生的情绪和思维在不同情境和问题的带动下起伏跳动。最后水到渠成,到达彼岸。三是相反辨异,即把两种相反的方法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如《故乡》开头用农村萧索的景物陪?quot;我"的悲凉心情;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则是反衬的名句。反衬的写法,如果仅凭借教师的抽象传授,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些障碍。因此,抽象问题形象化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若通过观看有关的媒体图片,或计算机媒体播放相关的动态画面,必然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充分感受发现的快乐和大胆思维的快乐。
  三、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这是触类旁通的思考方法。它的可取之处在于:第一,可以使我们对某一个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娴熟和运用自如的程度;第二,使我们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第三,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我们学好学懂新的知识。我们在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思考方法时,可以把文章体裁和写作方法大体属于同一类型的课文联系起来学习,让学生引申类比,掌握规律,运用规律。如学习《夜走灵官峡》 、 《傻二哥》 、《第二次考试》这个单元时,"单元提示"要求学生领会文章的中心意思,研究和学习"恰当选择和应用材料表现中心意思"和各种方法。因此,要很好的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必须着重讲述:在《夜走灵官峡》一文中,作者面对沸腾的施工现场,有那么多的英雄人物不去描写,却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描写了在这个特写的环境中令人尊敬的孩子- 成喻的思想、气质和心理活动,以此来表现工人阶级的宝贵品格,并显示出我们这一时代的光辉风貌。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性知识后,自读并分析后二篇文章就不难了。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开启学生发散思维。
  四、辨析正误,增强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把同一问题的多种答案放在一起让学生分析。这些有意设置的多种答案中,或有若干表述不同但都是正确的;或有若干表述不同,但其中有些是错误的。例如,《记一辆纺车》中,作者说想起他在延安使用的一辆普通纺车,"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之情,"其原因何在?A、在延安,纺车是作为战斗武器使用的,它使我们穿得暖,粉碎了敌人想困死我们的阴谋。B、因为纺车伴我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时期,是我最常用的劳动工具。C、因为用纺车纺线,除了经济上对敌斗争的意义外,也是一种很有趣味的生活。 D、因为纺车使大家认识"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意义" 。 E、因为现在生活中再也没有出现那种一般农村用的普通纺车了。通过认真的辨析,可以发现,选择A、B、C、D是正确的,而选择E是错误的。思维训练的过程性很重要,有时学生即使选择错误,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有正面作用。 
  五、重新组合,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即让学生把学过的若干知识信息,按照一定的问题重新组合,分类归纳。例如引导学生把学过的《小麻雀》 、《挖荠菜》 、《荔枝蜜》等三篇课文,分别按照选材、抒情线索、用抒情线索连结材料的方式等分类标准去重新组合知识信息,使学生从分析中分类归纳出:⑴ 在选材上,三篇散文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小麻雀》和《挖荠菜》都只写了一件事,《荔枝蜜》却选了几件事来写。⑵ 在抒情线索上,三篇散文按照"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写作方法安排一条抒情线索,把有关材料贯串起来,连接成为一个整体。⑶ 在用一条抒情线索组织材料的方式上各不相同。《小麻雀》把一只不幸的小麻雀遭受厄运按时间顺序贯串于"我"扶危济困,对弱小者宽厚仁爱的感情中;《挖荠菜》把新旧两代人对挖荠菜的体验贯串于对青年人的殷切期望的感情中;而《荔枝蜜》则把山色波光,春意幻景,花木草虫,个人感受等看似天南地北的琐事,贯串于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之中。以感情为材料,从感情角度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是符合初中语文教学规律的。事实表明,这种训练方式,有助于把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对学生的记忆、理解、观察、分析、判断、表象、创造等综合思维能力培养也会产生积极作用。
  以上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五个方面,也是引导学生学习九年义教初中语文教材积极思考的一些主要方法。因课制宜、因生制宜地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是很有意义的,如果在教学实践中,能让学生融汇贯通综合运用这些思维方法,将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从而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铺平道路,我们的语文教学则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