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教学设计9
- 资源简介:
约3210字。
女娲造人•袁珂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 “揉、荒凉、寂寞、蓬勃、澄澈、掺和、气概、泥潭、绵延、神通广大、灵机一动” 等词语。
了解神话的特点,通过默读、复述等方式,理清女娲造人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习文中运用的想象和联想的手法,体会其在塑造女娲形象和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色彩,体会女娲的情感变化。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分析女娲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对故事进行改写或续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女娲为人类诞生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人类自身价值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梳理女娲造人的情节,理解女娲在造人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分析女娲的形象,体会女娲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母性光辉。
(二)教学难点
理解神话中想象和现实的关系,体会古代人民通过神话所表达的对人类起源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引导学生从女娲造人的故事中获得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创造精神的感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故事的节奏和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法:针对女娲的形象、故事的寓意等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女娲造人相关的图片、动画等资料,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神话故事。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提示等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挖掘文本内涵。
四、教学准备
收集袁珂的资料、《女娲造人》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神话资料。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内容、重点字词解释、女娲造人的图片和动画等资料。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小组活动所需材料。
五、教学课时:2 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1)播放一段人类进化的科普视频片段(从远古时期人类的起源开始),或者展示一些远古人类生活的想象图片。
(2)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而来的,但在古代,人们没有这样的科学知识,他们是如何解释人类的起源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女娲造人》就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中国神话,它展现了古代人民对人类诞生的奇妙想象。
作者及神话简介
(1)利用课件介绍袁珂:袁珂是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他长期从事神话研究和创作,著有《中国古代神话》等多部作品,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