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教学设计10
- 资源简介:
约2350字。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女娲、澄澈、灵敏、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准确认读并理解词义。
2. 通过默读、圈划、朗读等方式,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理解想象在神话创作中的重要 作用。
3.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体会女娲的形象特点。
4.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进行推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5. 感受生命的珍贵与美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神话中想象的运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女娲的形象特点。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提升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很多神话故事,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等。这些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 的想象,展现了古人对世界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人类起源 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展示相关神话故事的图片)
(二)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作家、神话学家,中国神话学会主席。著有《中国古代神话》等多部著 作,其著作《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三)字词学习
1. 教师展示以下词语,学生认读:
女娲 (wā) 澄澈 (chéng chè) 灵敏 (mǐn) 莽莽榛榛 (mǎng zhēn) 掺和 (chān huo) 气概 (gài) 泥 潭 (tán) 绵延 (mián yán)
(四)整体感知
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女娲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的?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世界荒凉寂寞,她感到孤独,想要造出人来使世界充满生机和活力。明 确在文中,女娲看到天地间缺少生气,觉得寂寞,因此决定创造人类。
女娲造人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揉泥成团造人,二是挥藤洒泥造人。明确女娲先用黄土揉成 小人的形状,创造了第一批人;后来觉得速度太慢,就用藤条沾满泥浆挥洒,造出了更多的人。
女娲让人类繁衍生息的方式是男女配合,共同创造后代。明确女娲安排男女婚配,让他们 相互结合,生育子女,从而使人类得以延续和发展。
(五)内容理解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女娲因人类诞生而喜悦的句子和表现人类诞生后的 喜悦的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女娲的喜悦:
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感到很满意。
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寂寞了。 人类的喜悦:
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妈妈!”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教师进行总结:
女娲的喜悦体现了她创造生命之后的无比欣喜之情,这份喜悦是人类带给她的,突出了女 娲身上的人性光辉。明确女娲在创造人类后,感受到了生命的诞生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她的喜 悦源于对人类的关爱和对世界的责任感。
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了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妈 妈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