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教学设计11
- 资源简介:
约3190字。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 了解神话的特点,掌握女娲造人的过程和方法。
- 学习文中运用的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女娲的伟大形象,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女娲造人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女娲的形象特点。
2. 学习文中的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神话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探索精神。
2.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写作,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创设情景
-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每天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人。你们有没有想过,人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 在古代,人们也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他们没有现代科学知识,于是就创造了很多神话故事来解释人类的起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2. 提出要求
- 在学习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预习课文,圈出生字词,查阅字典,了解它们的读音和意思。
- 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
(二)作者简介
1. 教师介绍
- 《女娲造人》是根据古代神话传说改编的,作者不详。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女神,被称为“人文初祖”。她的故事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比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2. 学生补充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女娲的其他信息,如女娲补天的故事等。
(三)文本解读
1. 朗读课文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语调。
- 请几位同学站起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价朗读效果。
2. 分析生字词
- 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词,如“开辟(pì)”“女娲(wā)”“澄澈(chéng chè)”“掺和(chān huo)”等,讲解它们的读音、意思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