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教学设计16
- 资源简介:
约6650字。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红烛》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红烛》作为一篇经典的现代诗歌,其教材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艺术的魅力,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本教材通过《红烛》的深入学习,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牺牲自我、照亮他人的“红烛”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人文情怀。在教材设计上,通过拓展阅读与比较环节,引入舒婷的《致橡树》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相似主题的诗歌,旨在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让学生能够在比较中深入理解不同作品间表达方式和情感主题的异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教材注重情感升华与价值观引导,鼓励学生将诗歌中的精神追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人生态度,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时代性。
学情分析 针对学习《红烛》的学生群体,其学情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现代诗歌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但对于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和情感共鸣的建立仍需引导。其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生意义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通过《红烛》等经典诗歌的学习,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学生之间在文学素养、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通过拓展阅读与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他们在合作与交流中共同成长。最后,学生对于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有着较高的期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境创设和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红烛”精神的力量和价值。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解《红烛》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意象“红烛”,探讨其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意象“红烛”,探讨其象征意义。
难点:
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
使用多媒体展示一支正在燃烧的红烛图片,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温馨而深沉的氛围。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们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行为:
观看图片,聆听音乐,思考并举手回答。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学生:“我看到红烛,想到了奉献和牺牲,感觉它像是在默默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教师:“很好,你的感受很深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红烛紧密相关的诗歌——《红烛》,看看诗人闻一多是如何通过红烛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