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的精神分析——从《药》到《许三观卖血记》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二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2/27 23:03:5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11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2000字。
血的精神分析——从《药》到《许三观卖血记》
作为祭品的血
鲁迅在小说《药》中讲述了一个令人毂觫的故事:在本世纪初的江南某地,一位病者的家属从刽子手那里谋得一死刑犯的鲜血,制成“人血馒头”,用以治疗其患病的儿子。在小说中有一段关于“人血馒头”的描写: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这一段描写甚为简略,但是“血”作为一个意象,仍然相当触目地凸现在读者的眼前。其实,在更早一些时候写在的《狂人日记》中,已有对血的意念的暗示: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崭新!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用“吃人”来比喻旧礼教在扼杀人性方面的残酷性。在这一点上,《药》与《狂人日记》是一脉相承的。血,通常被视作人的生命之菁华和本原。“吃人血馒头”即是以隐喻的手法,更加含蓄而且更加深刻地表达了“吃人”这一基本主题。《药》使血的意念得以确立,并赋予它以深刻的文化历史内涵,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流血,在中国历史的变迁中,也的确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然而,更加意味深长的是,在现代中国小说史上,血的意念的最初形态是以“人血馒头”这一奇特的形式出现的。一份普通的食品,蘸上些许(牺牲的)血,立即变成了一份药品;一次普通的摄食行为如是奇妙地转变成为一次性命攸关的医疗活动。这一奇妙的转变,包含着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秘密。
鲁迅本人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仇恨是众所周知的。他曾在多篇文章中指责过中医在理论上的荒谬和在实践上的危害。的确,如果站在现代医学科学的立场看,传统中医理论中夹杂了许多不可理喻的内容。医术有时近乎巫术。周作人曾专门研究过中国传统文化与萨满教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这两者之间的同源性。(注:参阅周作人:《萨满教的礼教思想》,见:《周作人文远》,第1卷(钟叔河编,广州,广州出版社,1995年)。)特别是在人体观念上,中国传统文化更具萨满教色彩。(注:参阅周作人:《论女裤》、《上下身》,见:《周作人文选》,第1卷。)从“吃人血馒头”作为医疗手段这一点来看,似乎是原始宗教中的“血祭”仪式的残余。事实上,原始祭祀活动也经常含有医疗的动机。在原始祭祀活动中,人们相信,通过杀死并吃掉“活祭品”,可以攫取牺牲者身上的某种生命因子(比如“魄力”之类),从而使病者康复、体弱者强壮、怯懦者勇敢。很显然,《药》中的治疗故事也是一次带有萨满教色彩的“医疗—祭祀”活动。其中,血的本质乃是祭品。
从较为浅表的层面来看,《药》中的故事是对传统医药文化的否定性的讽喻。可是,在更为深刻的意义层面上,鲁迅则又重新启用了“医疗—祭祀”的巫术功能。在鲁迅看来,在中国的社会变革过程中,革命者不得不成为牺牲品,不得不用自己的血作为一剂良药,来疗治国民精神的麻木症。正如他的诗句中所表示的——“我以我血荐轩辕”。与鲁迅本人特殊的二重身份(医生兼启蒙思想家)相一致,医疗活动与启蒙活动在他那里总是存在着一种隐喻关系。启蒙总是类似于一项医疗活动,如同一次服药,一次注射或一场手术。并且,在其他启蒙思想家那里,情况也大致相同。(注:如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认为,作为国民精神启蒙之工具的小说有“熏、浸、刺、提”等四大功能。这些功能基本上与中医的疗法类似。“治疗”与“启蒙”在这里有一种互为转喻的关系。)在这里,鲁迅(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五四时代的启蒙思想家)的启蒙思想陷入了一个深刻的悖论之中:在关于肉体的医学层面上被否定的“医疗—祭祀”活动,却在关于精神的启蒙层面上获得了肯定,并被袭用。启蒙就像是一个神话,牺牲者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