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00字,共1课时。
聚焦对联教案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 掌握对联在中考题目中的考查模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
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曾在一次考试中,别出心裁出了一个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生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对出下联。孙行者是孙悟空的别名,学生对这个怪题,愁眉苦展,搜肠刮肚从《西游记》找答案,什么猪八戒,沙和尚,牛魔王,等,但都得了0分,只有一个学生写了个“胡适之”得了满分,虽然这并没有标准答案“祖冲之”那样完美,但也说得过去,孙胡是姓,行冲是动词,者之是虚词。
清朝国学大师纪晓岚,他不仅学士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圣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
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两碟豆;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一瓯油。) 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 “我说的是--两蝶斗”。
纪晓岚随即说:“我说的是--一鸥游”。
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林间两蝶斗;这时,纪晓岚又是怎样对的呢? 纪晓岚道: 水上一鸥游。乾隆开心大笑。
就这样,他们在游玩过程以对对联为乐,充满了情趣。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对联。
二、什么是对联呢?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贴,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样式。常见的有春联、节日联、门联(行业联)、喜联、挽联、名胜古迹联、杂类联等。
三、对联起源。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